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桂林晚报》:《秋声赋》:不该被遗忘的桂林之作(图文)



来源:桂林晚报 作者:刘铁群 日期:2015-09-17 点击:1115

  提起田汉的话剧《秋声赋》,今天的桂林人可能会感到陌生。抗战时期,云集桂林的文化人创作了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但像《秋声赋》这样有鲜明的桂林特色,而且在演出时轰动桂林的话剧是罕见的。

  1941年,杜宣组建新中国戏剧社,亲自到南岳请田汉支持工作,田汉当即应允,带着老母、幼女从南岳移居桂林。当新中国戏剧社排演第一个话剧《大地回春》时,田汉就考虑要给剧社提供一个理想的剧本。于是,在萧瑟的秋风中,田汉开始构思《秋声赋》。

  田汉写作《秋声赋》的方式是极其独特的。当然,这种独特的方式与抗战时期特殊的文化环境有关。《秋声赋》的创作与排练是同时进行的。每写好一部分,剧社就赶紧刻蜡纸、油印,交给演员排练。排完了一部分,剧社就派人到田汉家里坐等剧本,紧张的节奏如同行军打仗。后来为了缩短刻印的时间,田汉干脆自己拿起了铁笔,直接在蜡纸上写剧本。剧本写好后田汉写诗感叹创作剧本的紧张过程:“银牙咬碎血尤鲜,错节盘根见杜宣。待得风雨鸡鸣日,唱出秋声赋一篇。”

  五幕剧《秋声赋》主要以桂林文化城为背景,桂林特色非常鲜明。第一幕的背景是漓江边徐子羽家,美丽的象鼻山推窗可见,漓江船夫的歌声随时入耳。第二幕的背景是环湖路某旅馆,抗战时期桂林的市井生活依稀可见。第三幕的背景是七星岩,警报之后,市民散去,文人谈论时局与战况。这是当时旅居桂林的文人经历的典型生活场景。第四幕的背景是长沙,三个女人在谈着桂林,想着桂林,渴望回桂林。第五幕的背景是漓江边徐子羽家,黄叶飘落、竹影横窗,桂林的秋意更浓了。这样的构思和安排显然能引起桂林观众强烈的共鸣。

  《秋声赋》鲜活地再现了桂林文化城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和市井生活,同时,剧中诗人徐子羽以及两位女性在抗战中的成长,使作品拥有昂扬向上的品格和感人的力量。剧本的结尾,徐子羽激动地说:“这也是秋声,可是这样的秋声不会让我悲伤,只会让我更加兴奋,更积极。不会让我们有迟暮之感,只会让我们向前努力,不知老之将至。”

  不可否认,《秋声赋》是在紧急状态下突击出来的剧本,但田汉在紧急的状态下激发出了过人的才华和超强的创造力,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1941年12月28日,《秋声赋》在桂林的国民大戏院上演,一直演到1942年1月3日,大大突破了当时每个新戏一般只能卖三天的记录。不仅《秋声赋》深受桂林市民喜爱,《秋声赋》优美的插曲《落叶之歌》也被桂林的青年学生们传唱一时:
  草木无情,为什么落了丹枫?
  像飘零的儿女,悄悄地随着秋风。
  相思河畔,为什么又有漓江?
  夹着两行清泪,脉脉地流向湘东。
  啊!秋风送爽,为什么吹皱了眉峰?
  青春尚在,为什么灰退了唇红?
  趁着眉青,趁着唇红,
  辞了丹枫,冒着秋风,
  别了流水,走向湘东。
  落叶儿归根,野水儿朝宗,
  从大众中生长的,应回到大众之中。
  他们在等待着我,
  那失去了妈妈的儿童!

  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为了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重新排演了话剧《秋声赋》。师生们在桂林市艺术馆(原广西省立艺术馆)演出时,87岁的朱袭文老先生看完演出后,回忆起当年《秋声赋》在桂林上演的盛况,在剧场激动地唱起了《落叶之歌》。

  桂林晚报:《秋声赋》:不该被遗忘的桂林之作
  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wb/html/2015-09/13/content_1601876.htm?div=-1

 


    作    者:刘铁群
    发布单位:桂林晚报

桂林晚报报道截图

桂林晚报报道截图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