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书法报》报道唐长兴其人、其印(图文)



来源:书法报 作者:孙跟宁 日期:2015-04-24 点击:2176

    唐长兴简介:生于1965年3月,桂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桂林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新华社广西分社画院常务理事。篆刻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第二届篆刻艺术展,应邀参加日本国“第21回日本篆刻展”,书法作品参加“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全国名家书画展”,书法作品被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收藏,编写的《书法篆刻教程》(合著)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作访问学者,专业导师王镛教授。

 

                        淳厚 清雅 劲健 通神
                         ——唐长兴其人、其印

                               

    广西印坛中人大多闻知唐长兴,其因并非长兴供职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执讲杏坛之故,更多的是其为人、治印可称。


    长兴性纯刚正、纳言慎行、细腻净板,为一谦谦君子。少居漓江畔伏波山山脚旁之太和里,自号“太和”。其印师从林半觉(1907-1983)。林先生与梁岵庐、黄燕客、黄槎客兄弟同为桂林书坛民国宿老,擅治印,又以研究摩崖石刻精深为世人称道,谓“广西石刻活字典”。1980年,长兴十五岁,由父亲领入半觉老之门游学篆刻三年,为其关门弟子。林先生以传统篆刻之学课徒且极其严格。磨石、平印、写稿、上石、奏刀、读印、摹刻、钤印、拓款等基本技法无不手把手亲授,悉心教诲。由此,长兴练就成一身“童子功”。其传统功力是许多当下印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刻印、钤印是篆刻艺术不可分离的二门技艺。一方优秀篆刻若无良工钤印,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长兴钤印堪称一绝。印纸非连史不用,印泥必出西泠。钤印用力恰到好处且精细入微,每每游丝不差,方寸天地尽显斫轮之妙。长兴治印又以硕果早结名世,弱冠已名声鹊起,桂林诸多书画名家用印皆出其手。读大四时举办了“唐长兴书法篆刻展览”。1988年中国书协举办“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长兴印刻入展;1991年,其印再次入选“第二届全国篆刻艺术展”,成为当时广西印坛的佼佼者之一。长兴治印尤以姓名印精绝,汉玉印之“蜕翁”、“黄九湖印”、齐白石风格的“高雄之印”、急就而成之“唐长日印”、甲骨文“谢宁”印皆为一时佳构,印人争睹传为美话。凡篆刻家皆于篆法、奏刀、印面设计别有心得。长兴治印多于古玺、黄牧甫、齐白石、甲骨文印用功最勤,心得至多;用刀借鉴白石老人的大刀阔斧又不失倦叟的精准,大胆下刀细心收拾,冲切使转无不如意,得“稳、准、狠”三味。其印稿构思常能出乎意料之外而不失情理。印风淳厚、清雅,线条劲健、通神。“观云庐”、“怀德”、“少则得”、“如鱼得水”、“砚田主人”、“不阿”等印便是众佳作之一二,闲暇把玩足以忘忧。赞云:“黄齐用刀精准狠,阖开玉润化神奇。太和铁笔得三味,最是毫厘寄妙思。”


    “自成一家”是为艺者之夙愿,“一以贯之”又是成大器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墙草成荫无异于天方夜谭。印坛本非桃园圣境,临盆躁动、追利窃名、守望传统,等等,揉碎成天上虹,令人目眩。长兴能视之以冷眼,持论所作蕴藏潜质。隐约可见日后独树一帜的无限可能……


    作    者:孙跟宁
    发布单位:书法报

,

唐长兴

唐长兴

,

书法报报道

书法报报道

,

唐长兴篆刻——沈鹏(题字)

唐长兴篆刻—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