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10月10日,中央政法名刊、中国法学会主办的《民主与法制周刊》在《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院校改革之路》一文中报道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开展法学教育改革创新,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工作思路和经验做法,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也对各高校落实主体责任提出指导意见。文中我院院长陈宗波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法学教育的探索。
以下是文章部分文字截取: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遵循国家“卓越法治人才培养2.0计划”提出的“重实践”要求,努力构建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推进实践教育教学活动。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宗波介绍道:“在课程结构上,形成‘案例课程+实验课程+见习课程+实习课程’的实践课程群。比如‘案例课程’是除了每门课程讲授案例之外,还专门开设了民法、刑法、行政法和国际法案例系列课程。在教学组织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除了开设常规的模拟法庭、法律辩论和虚拟仿真等实验课程,还在教学空间上突破传统经院式课堂,打造延伸性课堂,把教育教学活动拓展到社会实践一线。”
十多年来,由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师生组成的“小天平”“小法槌”等法律义务服务团队,每年寒暑假都活跃在城镇乡村开展“普法千里行”等法律服务,用脚步丈量中国基层法治之路,用心灵感受中国法治之光,努力在中国基层法治实践体验中铸造学生法治之魂。学校不断优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结构,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考核和评价体系,引导“职业导向型”培养方式,着力培育扎根于民族边疆地区卓越法治人才。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师生组成的“小天平”法律义务服务团队送法下乡
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基于“优化结构,外引内培,内外融合,专兼结合”思路,与实务部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双千计划”,建立法学院和法治实务部门的双向交流:一是法学院将实务部门优质教学资源“引进来”,即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部门选聘实务专家到学院担任院长助理或实务教师,让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专业教学和学教评价活动;二是让学院教师“走出去”,即从法学院选聘法学骨干教师到立法、司法等部门挂职,提升实务技能,体验职业情怀。随着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育人共同体已经实现“飞地育才”模式,即法学院到协同培养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至今已建立3个自治区层面、7个高校层面法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
(原题:“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系列报道之三 | 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院校改革之路)
文/本社记者 高波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3年第37期
编辑:芦佳琪 汪珈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GV7q_3aoaqrBPMnqnlP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