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播放我校王城校区秀美风光,听师大教授讲风雨独秀峰背后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1-03-05浏览:1395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自古闻名。而坐落在这片美丽风光的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也因孑然独立却秀美天下的独秀峰及其背后沉淀的历史底蕴,再度荣登央视。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蓝武教授、谭肇毅教授参与了本次CCTV-4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第七季的录制,在第三十九、四十集《桂林:山水甲天下 风雨独秀峰》中向全国人民讲述了我校王城校区、独秀峰的悠久文化与历史积淀。节目已于2021年3月2日至3月3日正式上线央视频,中宣部“学习强国”同步上线推出。


訾洲烟雨,尧山冬雪,东渡春澜……桂林八景在逍遥楼上尽收眼底。逍遥楼建于唐朝初年,是桂林有籍可考的最早筑城记录,后历经增筑兴建,才形成了子城、外城、和夹城的桂林古城格局。在逍遥楼,蓝武教授简要地向记者讲述了逍遥楼的建筑结构、占地情况与周边设施,对桂林古城的构成进行介绍。蓝武教授指出,广西在中古版图中处于较为偏僻的地方,地广人稀,较为落后,被称为南蛮之地,名将李昌巎采取安抚政策,化戎为农,稳定了一方土地,并建立起州学,大力推行儒学,化民成俗,促进当地文教建设与社会进步。


同时,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古城人民还传唱着一首首用青春热血书写的忠勇壮歌。对此,我校常年收集和研究桂林抗战的历史资料的谭肇毅教授深有感受。在节目中,他与大家分享了青年学子们在山河破碎之际,义无反顾走向前线的英勇事迹,带领大家一同感受他们身上忠勇不屈的精神。在看得见的地方,桂林有着最秀美的水,在看不见的地方,这座城有着最坚毅的风骨。


带着对桂林山水的憧憬,让我们在蓝武教授、谭肇毅教授的带领下共同领略这方土地的魅力,感受古代桂林的文教气息,体会我校王城校区浓厚的历史底蕴。




1953年11月,中央决定将广西师院(我校前身)校舍与伪广西省府旧址(即明代靖江王府遗址)对调。


1954年8月,我校师生员工,开始在独秀峰下学习、工作和生活。


独秀峰(又称紫舍山,孤峰似披紫袍金衣)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中心靖江王城内,有“南天一柱”之称。山东麓的颜延之读书岩是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南朝文学家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唐张固诗谓“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都突出写它介然兀立的气势。


独秀峰如擎天柱一样竖直耸立,峰顶的独秀亭似乎被托着一般,威严而又壮观。西麓有太平岩,东麓有月牙池,月牙池畔有中山纪念塔,峰顶有独秀亭。在独秀峰下,唐有学宫,宋有铁牛寺,元称大圆寺,后改万寿殿。


独秀峰在桂林市中心,平地拔起,气势雄伟,人称“南天一柱”。原是明靖江王府第,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封侄孙朱守谦为第一代靖江王,传十四代朱亨加被清灭。


由山西麓一条曲折的石磴道上山,穿九曲桥到仰止亭,崖上石刻很多,有唐邓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清黄国材题“南天一柱”、 清乾隆皇帝诗和慈禧太后书写的大“寿”字等。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诞生于此。他是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加之子,原名朱若极,明亡时离桂流落他方。清代将王城改建为贡院,是广西举行乡试,考取举人的地方。至今在东华门、正阳门、西华门之上,还嵌着“状元及第”、 “三元及第”、“榜眼及第”三块石牌坊。朱红大字,十分醒目。中国封建科举三级: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一甲,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骑马游街。清嘉庆间临桂陈继昌连中三元;道光至光绪年间,桂林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殿试第一,于建章为榜眼,三坊就是分别为他们所立的。


报道截图:


报道链接:

 http://tv.cctv.com/lm/jzxc7/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