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高校开展多元阅读推广文化活动,让更多大学生走近书籍。记者桂晨 摄
□本报记者 桂晨
新闻背景:刚刚过去的4月,很多高校开展了读书月活动。而作为最接近阅读这一行为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阅读状况如何?是否像舆论普遍担心的已经出现“校园阅读正在悄然消失”“大学生患上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等现象?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是多是少——— 大学生患上阅读缺乏症了吗?
“除了看看课本,正儿八经地看课外书的时间还真是少了很多,有时候就在手机上或者电脑上看看短一些的文章而已。”大三学生刘敏是工科生,说起自己的阅读现状,她有些惭愧。虽然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使用黏性,想要改变现状对她来说的确有些困难。
像刘敏这样患上“阅读缺乏症”的大学生是否普遍存在?
5月8日,记者设计了一个电子问卷,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介向桂林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截至5月12日,共收回来自本科和硕士、博士生的有效答卷99份。统计显示,有四成被访者表示很少课外阅读,而坚持每天两小时以上课外阅读的大学生约有一成。此外,还有一半的受访者每天会花一两个小时进行阅读。
此次小范围的随机调查显示,大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还是很广泛的。从“最近阅读的五本书籍”这一调查来看,有机械设计、食品工艺学等专业书籍,也有《纸牌屋》《解忧杂货铺》《鬼吹灯》等畅销书。此外,在调查中,仍有不少学生列举出了《孙子兵法》《乌合之众》《小王子》《瓦尔登湖》《梦的解析》等经典著作。
而从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年度报告了解到,该校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5年人均阅读量7.7册,2016年6.8册,2017年5.1册。
但这并不能得出学生阅读量减少的结论。近几年,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中外文数据库日均访问量成倍增加。中外文数据库日均访问量从2011年2万人次发展到2017年的10万人次,尤其是从2012年到2014年增长迅猛。据了解,中外文数据库不仅有部分镜像版的书籍,还提供文献传递等服务,大学生们获取阅读资源的渠道在拓宽。
深浅有别——— 数字阅读冲击让阅读碎片化了吗?
大学生悦真是数字化阅读的推崇者之一,每天课余时间,她总是捧着手机看一些畅销小说。在她看来,手机便于携带,网络上能获取丰富的资源,能让她随时随地看书。随着阅读设备、阅读类APP等阅读工具的完善,移动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衍生词,曾一度被一些学者认为将给高校带来阅读危机。
但从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了解到,2017年,纸质阅读仍是主流。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45%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高于对其他阅读形式倾向的占比。
而在记者开展的调查中,同样也发现,相比电子阅读,65%的受访大学生更喜欢纸质阅读。在调查中,每天花在电子阅读上的时间一个小时以内的占一半,其中很少电子阅读的有两成。另有两成超过两个小时以上。“电子阅读会逐渐取代你的纸质阅读吗?”八成受访者面对该问题时,坚定地认为自己会坚持纸质阅读。他们表示,每周都会去学校图书馆和书店,其中每周3次以上的占20%。青睐纸质阅读,主要是因为捧着纸质书阅读的油墨气息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有真正读书的感觉。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周长山对于阅读方式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他坦言,由于互联网等数字媒介的日益发达,纸质阅读的时间也相对变少了,但周长山认为这是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的正常现象,没必要担心年轻人不读书了。“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大家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很多学者都有自媒体,免不了吸引大家去关注。”周长山是在纸质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认为阅读的深浅应该辩证看待。周长山认为,数字化阅读客观存在浅阅读的一面,但同时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更广了,有助于自己对事物做出综合判断。“恐怕是应该更加倡导学生们在专业阅读之外,进一步拓展经典阅读,深化自己的思想。”周长山说。
好坏不分——— 大学生不再注重经典阅读了吗?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大学生对经典阅读面临知行不一的困扰。“明明知道经典阅读重要,却总是读不下去……”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黄庆今年读大二,她告诉记者,之前因为觉得自己要提升文化素养,所以专门从图书馆借来《论语》《孟子》等传统文化经典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哲学书籍,想要系统读一读,但翻了几页,总是觉得晦涩难懂,最终又放弃了。
那么经典传统作品是否就不受大学生们青睐了呢?
“学生阅读仍青睐文学类作品,阅读选择中会关注经典作品和名家名著,比如古典名著《红楼梦》在两年里一直处于借阅排行前列,路遥、杨绛、余华、汪曾祺、莎士比亚、大仲马等名家名著也很受学生喜爱。”周长山介绍说,去年全校学生评选的年度最受欢迎图书都集中在名家名著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阅读喜好。
但周长山也指出,流行趋势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很大。“比如东野圭吾的作品在2016年比较流行,当年的借阅量就大大增加。2017年《琅琊榜》大热,其原著的借阅量也大幅度上升。还有一些网络小说也因流行的原因而被学生们选择。”周长山认为,所谓好的阅读,可能更多指的是可以让人“变换气质“澡雪精神”的经典。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院长易忠也在不同场合鼓励学生们要多阅读经典作品,并精心推出校长推荐阅读书单,倡导多读书、读好书。4月23日,“书香桂航”阅读推广系列主题活动拉开序幕。他在致辞中表示,经典作品能让读者充分感受作品中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他希望大家要从不朽的作品中,体会灿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三学生卢良伟2017年借阅了285册图书,成为该校的借阅明星。如何克服经典阅读知行不一的难题呢?卢良伟建议,低年级的同学可以采取遍历群书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泛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步入高年级则不能漫天撒网,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业、专业方向进行精读。一些思想深邃的书籍则需要沉潜反复阅读,拿出韦编三绝的态度。经过这样系统的锻炼,阅读能力会显著提升。
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兴趣?
为建设书香校园,每年桂林各高校都会策划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从真人图书馆到打造阅读新空间,从举办读书沙龙到推动阅读马拉松,一系列符合当代大学生口味的阅读推广活动,正全面营造高校阅读健康良好的“生态系统”。
“我觉得要提升我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首先要解决我们阅读的障碍。对于那些内容难懂的经典,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高质量的辅助读物?”悦真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非常注重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但受专业学习的限制,对一些书籍需要必要的引导。
“有时候,我们也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一些对自己人生规划有帮助的书,因此,会在网络上找一些畅销榜、荐读榜。其实我很希望学校的老师能给我们列出一些书单,各个领域的年度书单,这样更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潘莉说。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掀起收视热潮的时候,邀请大会题库的出题专家、中文系教授莫道才跟读者朋友们分享古典诗词欣赏,反响很热烈。”周长山说,阅读是比较个性化的东西,大家的兴趣点不一样。因此,图书馆作为阅读活动开展的主阵地之一,尝试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古籍修复演示等文化活动和图书专题推介,多元化的活动有效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周长山认为,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更为可行的办法是,各种力量要进一步协作整合,让学生们在享受到阅读乐趣的同时,提升阅读的能力。
是否患上阅读缺乏症?是否还注重经典阅读?
桂林在校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
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html/2018-05/18/node_5.htm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