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要向传统媒体转型。5月26日晚,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应邀到雁山校区给我校学子作媒介素养讲座。
社会环境的浮躁,一些人也想一上来就想写“10万+”的推文,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反而成为别人的“10万+”的猎物。曹林结合自身的经历,告诫同学,新媒体里有90%都是传统媒体的基因,在大学四年要好好的提高自己内容生产能力,这样子走到哪里都不怕。
那如何在浮躁的新媒体环境下保持理性?曹林给出了解答。
首先要避免自己的“幻觉”。在整个新媒体环境下,因为言论发表的容易,所以,大家往往会不经思索就出声,这导致我们表达言论过程中不严谨,措辞上过于主观。他结合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在微博上发文回应北京大学发生的诸多事情,指责网友想结伙在北大120年校庆的时候抹黑学校。曹林说,在新媒体浮躁的环境下一个严谨的学者,也很难保持客观和理性。然而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曹林说就是要逃出自我欣赏、自我感动的怪圈。他介绍说,新媒体的一个倾向就是无节制的使用“全国哭泣”等词语。这种写法让人感觉到媒体的浮夸,曹林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为例,告诫同学要克制情感,让事实说话,这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除此之外,说习惯了套话也会让我们偶尔陷入了表达的陷阱。在这一点上,曹林举例“XX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套话的大量使用,有时候就因为没有意识,比如用在厕所等地方,就引起民众的反感。
“魔鬼就在脱口而出中。”曹林在分析完现实中的一些“无脑”使用套话的现象后总结。
但是,作为一个评论员,曹林表示自己写了这么多年的评论,被质疑甚至攻击都是常事。而保持理性的观念就是要有“专业立场和强大内心”。这种强大内心的培养,既要来自自身的修养也要外界有意识的呵护。曹林说,当他在大学刊物做主编的时候,写的第一篇评论就直指学校老师,而学院的领导选择了宽容,正是这种氛围给他创造了敢于表达的勇气。
讲座的最后,有同学问曹林这些年是有什么信仰在支持着他,曹林回答说,那就是不断的怀疑。这让他保持了理性,不被新媒体的舆论环境带偏。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