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大大小小260多个外省的会馆。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广西地方史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唐凌,带领学生深入广西各地,调查广西各流域会馆的保存状态,誊录留存于会馆、寺庙内碑刻等资料,搜集仍存于当地人记忆中的口述资料,为区域史研究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如今,会馆研究还有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文献搜集整理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关于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唐凌。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底,您和您的学生共同选编出版了《广西商业会馆系统碑刻资料集》,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会馆研究的?通过调查发掘,广西的商业会馆保存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唐凌:我从事广西商业会馆研究始于十多年前。广西商业性会馆是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后的产物。明清时期,广西成为移民相对集中地区,也是商业性会馆数量增加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近代广西曾有260多个外省会馆,多为商业性会馆。这些会馆大多建在交通相对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市场相对繁荣的西江流域和桂江流域,其中粤东会馆占比重最多,其次是湖南会馆,江西、福建会馆也有一定数量。为营造商业环境,促进商业发展,商人还在会馆附近修建了商铺、骑楼、仓库,通过带头捐款捐物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修建了码头、公路、桥梁、街道、戏台、庙宇、魁星楼等建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广西地区的商业会馆遗址消失的速度也相应加快。同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进一步深入调查整理广西商业性会馆的碑刻、口述、图像等资料已刻不容缓。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对广西地区会馆资料整理与研究的相关情况如何?
唐凌:有关广西会馆的资料,主要收录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桂林石刻总集辑校》《宜州碑刻集》《广西石刻总集辑校》以及各地方志和文史资料中。然而,这些资料中对于广西各地会馆碑刻、庙宇碑刻等资料的整理较为零散,可以说尚未形成系统的搜集与整理。从内容来看,这些资料更多是从文字角度记录建筑的修建过程及组织,图片和音像方面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关于历史记忆或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待深入调查。从研究角度来看,近十年来,研究西江流域和桂江流域商业经济与城镇化进程的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大多与会馆的作用有关。这些成果利用的资料多为地方志、口述史料及保存下来的碑刻,但由于缺乏对广西会馆资料的系统性整理与发掘,西江流域、桂江流域的商业网络、内在运作机制及演变未得到充分揭示,因此,对西南边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研究相比也有不少差距。例如,珠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的会馆资料整理得不仅图文并茂,而且非常重视展示细节,这对人们全面深入认知会馆作用,以及外来商业文化与当地社会发展关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发掘和整理广西商业会馆资料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对会馆资料整理工作的一些思路。
唐凌:通过近十余年的调查研究,在广西师范大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认识到会馆资料整理工作应重视系统性、新颖性、拓展性和真实性。
首先,要确定广西商业会馆的分布状况,搜集现存的建筑资料,包括会馆堂殿、厢房、戏台、庙宇等;努力揭示建筑文化与商业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探寻不同地区商人的经济实力与价值追求。其次,搜集广西商业会馆的碑刻资料,包括记事、捐款、祭祀等方面的碑刻,通过这些资料认识会馆的历史发展变化,尤其是揭示其商业网络,发掘其与移民、政府及民间团体之间的联系。再次,搜集会馆周边的环境资料,包括码头、航道、陆地商道、古圩镇、商号、家族、重要资源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资料回答会馆的选址原因和发展状况。最后,搜集广西商业会馆相关口述资料,包括商人后裔、会馆所在地圩镇居民等人的所见所闻。另外,还必须与文管部门合作,加强相关图像资料搜集,从整体和局部展示会馆保存现状。
整体来说,采取了文献发掘与实地调查发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献普查,再通过线索广泛搜集资料,形成广西商业会馆资料长编。当然,还需要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去伪存真。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广西会馆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有哪些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唐凌:会馆是商人的驿站和外交使馆。商业会馆相关资料是传统社会少有记载商业历史活动的文献。中国传统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十分艰难。而记录历史的权利基本掌握在文人手中,他们记载注重国家政治文化、制度及相关活动的内容,有关经济领域的,则围绕国家政令的推行情况记载。作为重要的民间文献,会馆留下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较完整、真实地反映民间社会经济状况,有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会馆,追踪商人活动的历史足迹,探寻中国商业发展脉络。
从现实层面看,会馆及其碑刻资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需要刻意保护,必须有发展的眼光、务实的措施,借助各种力量对其进行保护,它们的价值才能在现代社会里得到应有的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如广西有些会馆曾经做过红军的指挥部,使得这些会馆有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义,有助于会馆及其资料的保存。其次,可以利用旅游经济的力量。再次,可以利用文化的力量,对民间仍留存的传统文化节诞进行保护,会馆也将随之获得新生。最后,可以利用现代影像、视频技术,将商业会馆及其碑刻资料完整地拍摄下来,利用先进科技和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人认识会馆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并将资料长久保存。
原文链接:http://ex.cssn.cn/zt/rwln/xj/xrxp/201710/t20171025_36806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