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实现“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教育的传播与交流,是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心意相通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共同追求。地处南疆的广西,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如今则是内地与东南亚各国联络交往的“桥头堡”。随着“汉语热”“中华文化热”持续升温,广西师范大学依托文化传播与国际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缔结起了一条崭新的文化纽带。
“请进来”:跨越国境的文化向心力
6月16日,一场“跨国家长会”在广西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在该校应届留学生毕业典礼上,留学生家长应学校邀请,跨越国境而来,共同见证这一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正在用流利汉语朗诵《长安秋望》的,是来自越南的留学生何惟英。流畅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何惟英的诗文朗诵博得阵阵掌声,他的妈妈坐在台下,骄傲与幸福溢于言表。
十年前,何惟英的姐姐也是在这所大学里度过了留学生活。如今,在毕业典礼上亲眼见证儿子的成长,何惟英的妈妈对学校、老师的教诲充满感激。受家人的影响,何惟英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倾心不已。“来中国留学,是他自己的一个梦想。”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白娜在获得当地政府奖学金后,选择来到广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我和我的伙伴们有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我们都非常热爱中国文化,这是我们选择来中国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白娜说,共同的志趣吸引,让她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伙伴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正如古代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吸引各国商旅纷至沓来的盛况一样,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枢纽,吸引着各国青年前来,完成自己憧憬的中华文化“圆梦之旅”。
在东南亚,广西师范大学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高校之一,也是众多东盟国家学生留学的首选。该校的1500多名长短期留学生中,来自越南、泰国、印尼、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有1200余名,约占全体留学生的80%。
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扩大,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已经吸引了更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前来交流学习。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韩国、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开展深度教育合作,培养本科和硕士层次的中外学生。如今,广西师范大学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朋友圈”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内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漂洋过海的丝路“连心桥”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之一。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不仅需要“请进来”,更要大胆地“走出去”,主动“扬帆出海”,将文化交流的纽带缔结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孔子学院是在海外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重要文化交流机构,也是我国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海外平台。在广西,广西师范大学是建立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教育平台优势,广西师范大学在设立孔子学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师互派、学生交换项目、举办国际会议等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方式,为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沟通连结起了纽带。
李佳奇是一名在泰国工作的公派汉语教师。“与教师的身份相比,我更像是一名‘大使’。”李佳奇说,自己这个民间的“大使”,就像是在当地播撒文化传播的种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文化交流的需求是共同的,我们在当地扎下根,就等于为民间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除了李佳奇这样的公派汉语教师外,广西师范大学还向泰国、印尼、韩国、缅甸、柬埔寨、厄瓜多尔、菲律宾、喀麦隆、埃及等国派出了汉语教育志愿者,在开展语言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文化交流的“大使”作用。
除了设立孔子学院外,该校还通过设立“汉语文化中心”、挂牌“华文教育基地”,在海外成立办事处和校友会等多样化的方式,实现汉语推广、国际办学、交流合作等多领域的发展,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黄金机遇期,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原文报道链接:http://difang.gmw.cn/gx/2017-06/29/content_24935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