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青年在这里读懂中国
——2017“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西行)”侧记
“多看新闻,参与‘看中国’,高考作文都不怕!”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志愿者蒋正春同学参与了“看中国”项目后的感慨。“通过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2017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将关注点锁定在了连续开展了6年的“看中国”项目上。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自2011年启动,截至2016年,共招募35个国家302名外国青年,在中国21个省市,分别围绕年度主题,拍摄完成了301部“看中国”纪录短片。主题包含中华美食、中国人物、多民族特色、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中“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看中国作品98部,不久前出版《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经中宣部确定为“一带一路峰会”会议用书。
广西师范大学也是第二次承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西行)”的活动,今年10位外国青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深入广西桂林市区、阳朔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柳州三江县,用自己的镜头聚焦“广西工匠”,记录着他们勤劳而作,用心打造技艺、传承、创新的故事。
“每一个作品记录了瞬间的永恒”
“这样的机会弥足珍贵,我和学生们会珍惜这次拓展视野的机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德尔电影大学教授塞西莉亚·玛多诺在启动仪式上说,虽然两个地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但她相信,这次到中国的旅程会给她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经过半个月的拍摄,5月25日,《此石此刻》《性本爱丘山》《集扇积善》、《关于王先生的语音便签》《工业周期》《三花:象鼻山下有美酒》、《江上人家》《桥·记忆》《小寨》《遗失之屋》10部作品进行了集中展映。这些作品将关于桂海石刻及拓印技艺的故事娓娓道来,诉说了擅长木雕的民间艺人蒙焕春、桂林集扇斋手工艺人黄硕夫、桂林天然胎漆器传承人王伯杨对于艺术创作的坚守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创新,记录了溢达公司的衬衫制造工艺、桂林三花酒的酿造技艺、平乐木船制造技艺、侗乡“鲁班”杨似玉、龙脊梯田农耕技艺的传承以及具有200年历史的民宿传承改造文化。
“每一个作品都有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创造。包括你们的天分,既有工匠精神又有匠心,你们记录了永恒的瞬间,而你们的作品记录了瞬间的永恒。”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国家督学、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喜双如是评价此次展映的作品。
专注于做一件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样的工匠风貌,在当下似乎越来越受到挑战、失去重量。但是,却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工业化滚滚浪潮下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初心,秉承着对传统的致敬,一辈子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创作园地,用缜密的心思和巧妙的大手,化腐朽为神奇,甘之如饴。
墨西哥青年导演路易斯在中方制片人陈曦的带领下,把他的镜头对焦在桂林集扇斋团扇手工艺人黄硕夫的身上。路易斯与中国文化的缘分由扇子开始,透过镜头,他了解到团扇(又称“合欢扇”)是承载中国古代众多艺术文化信息的一个载体。团扇谐音“团善”,有圆满和谐、团结友善之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团扇的传统工艺是圆竹剖丝,后有改良的平竹剖丝和插丝工艺,而黄硕夫创制的插丝工艺和鱼骨式布扇是在传统剖丝工艺基础上的集大创新。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路易斯用心尝试和把握团扇的每一个制作细节,他向黄硕夫学习书法、水墨画、制作团扇的骨架,去体会团扇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韵味与现代之美。通过观察团扇的制作,路易斯发现,这和源自他母亲民族的扇子制作有相似之处。在他看来,团扇的制作非常细腻、美观,它被赋予了一种善意,代表了一群人的身份。
桂林平乐船家人临水而居,人水相融,绵延千古。桂江河上船家人的生活,让艾丽向往不已。她想拍摄的是一位老师傅做实体木船的故事。艾丽几经波折找到了桂林市平乐县做木船的袁新弟师傅。袁师傅原来是平乐造船厂的木船师傅,但随着铁船的普及,木船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袁师傅因此失业。于是袁师傅将自己浓烈的制船情怀投入到了船模制作中,试图让人们记住这门曾经的技艺。如今,年近70岁的袁老师傅已经把手艺传给了他的女儿袁海珍。艾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讲述的故事,有关传统技艺,有关时代发展,有关她最喜欢的水和船。她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种从传承到创新的转变,也正如中国本身在经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样。袁海珍说,其实每艘船模都是大船的浓缩版,整个设计和制作过程基本一样。从设计到制作完成需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都是纯手工打造,而且制作的材料一般是红木、楠木等名贵的木材。船模优美的造型和工匠精巧的手艺令艾丽赞不绝口,这是在她的国家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传统工匠们还在坚守自己的传承,这很不可思议。”
“从未知中国到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在我的国家阿根廷,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天然漆器。”阿根廷青年导演塞巴斯蒂安充满了好奇。他和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汪怡贝走进桂林净瓶山大桥下的和平村的桂林漆器传承基地,把这一次拍摄对焦在王伯杨和漆器的故事上。王伯杨在研究漆器文化与制作方面已有近20年。细细听着王伯杨介绍漆艺的每一步制作,让巴斯蒂安觉得十分有趣新鲜,通过拍摄,他慢慢地发现,漆艺作品的制作其实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来自地球另一端的他觉得,中国和阿根廷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他爱上了和平村这个充满艺术且和自己国家有着文化相似之处的地方。
“好的摄影作品,在于对人物的深度把握,而这种把握,不只在于角度和技术,也更要融入他的生活。”墨西哥青年导演尓豪和中方制片人冯劲桦来到了坐落在桂林市龙胜梯田里的村庄——马海村。尓豪的短片拍摄的主人公蒙焕春是一位年逾六十的木雕老人。尓豪曾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去了解对方。初次相见,按捺不住的激动和欣喜化作竹楼上咯吱咯吱的脚步声,由此拉开了五天拍摄期的帷幕。墨西哥青年导演尓豪融入的第一步,便是获得了一个中国名字“尓豪”。通过拍摄,他渐渐地发现,这个当初定为“木雕选题”的项目里,哪止几把刻刀的事:老人对村庄深沉的情,对家人挚诚的心,对诗歌、绘画、民歌等艺术饱满的爱,才是此行的最大发现。这个山岭环绕、梯田纵横的地方,孕育了一个真正的民间艺术家。尓豪被深深地触动,他说,“如果可以,我想要生活在这里”。离别的那一刻,尓豪和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在尓豪的包里,多了两个老人连夜雕刻出来的笔筒。笔筒上,除去一片秀丽的马海风光,还有老人的名字和尓豪的名字。在离去的车上,尓豪的镜头一直对准窗外,他要把这段路永远留在心里。尓豪说:“这是我在中国的家,我们一定要完成好这个作品,不仅为优秀的艺术,也为家人的深情。”
“在拍摄中产生了深厚友谊”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国家,我很喜欢,在龙脊小寨村拍摄时,回想起那五天和拍摄对象相处的点点滴滴,真的很愉快,五天时间对我来说太短了,我现在在攒钱,我很快会回到这里,并且住下来,我要录下这里的一年四季。”6月5日,《小寨》的制片人罗新丹收到一条特别的消息,远在拉美的巴西青年导演帕维尔发来的信息说。
龙脊小寨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红瑶的聚居地。龙脊梯田的气势磅礴,线条优美,色彩绚烂和古朴自然的杉木吊脚楼村落,构造出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天人合一的稻作文化。帕维尔根据自己的拍摄思路,他穿过田间小路,走到放水的梯田中,把自己的雨靴送给了当天的拍摄对象。他说:“我注意到他是光着脚在田里劳作,他比我更加需要鞋。”眼看在第二天就要离开小寨村,帕维尔向小寨村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一一道别。在临走之时,帕维尔询问了一对农民老夫妇的生日,默默记下了老人的住址。就在两天前,曾特意将帕维尔带去自己劳作的田中拍摄犁田场面的另外一对老夫妇,还把帕维尔认作为了干儿子。在龙脊小寨的5天生活,与瑶族人民的相处,帕维尔看到了一个充满各种文化内涵的国家。“在这里,我看到了有着文化多样性的地方,她激发我去了解越来越多的关于她的历史。我也看到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的地方。”这里善良的人们让他想起了自己出生的小城市,以及他在南美洲见到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有着农民博大的胸襟、饱含爱意、辛勤劳作的精神,和不用锁的房子。”
“我想体验中国文化,把它变成一个有趣的纪录片。”哥伦比亚青年导演克里斯汀是一枚中国的狂热粉,他的偶像是毛主席。在阳朔西街,克里斯汀买了几件中国文化衫,上面都是印有毛主席、熊猫的图像,兴奋地拿着向伙伴们比划。在桂林的日子里,克里斯汀让他的小伙伴带着他体验着各地有名的小吃,肉夹馍、饺子、梅干菜包成了他的忠爱。或许正是自己对食物的喜爱,他便把这一次拍摄对焦在“桂林味道”——三花酒的酿造上。克里斯汀说,和中国人一样,哥伦比亚人也比较喜欢酒,而他想通过这个关于酒酿造过程中的故事,来邀请更多对酒感兴趣的哥伦比亚人学习中国文化。
或许,这就是“看中国”的魅力,让不同的文化相遇,让不同的人相识,从点滴的相处感受到心灵触碰的喜悦。广西师范大学志愿者李健欣同学说道:“这10只影片风格、表现方式各异,从影片中能深刻感受到外国青年导演们看中国的不一样的审美视角,和她们对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记录。”
10位外国青年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欣赏并记录他们所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在他们的镜头下,我们在熟悉的景色中看到了别样的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这个项目为外国青年与中国青年、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制造了一场抵达对方文化深处的心灵相遇,正如广西师范大学志愿者罗新丹同学所说:“‘看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中国的文化更多的被外国人所了解,改变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刻板印象,而我们也能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触到外国世界的一角。”(张婷婷 王董 周仕兴)
外国青年在这里读懂中国
——2017“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西行)”侧记
http://difang.gmw.cn/gx/2017-06/13/content_24777427.htm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