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做一件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样的工匠风貌,在当下似乎越来越受到挑战、失去重量。
在业态不断更迭、一夕暴富司空见惯的互联网时代,太多的人在追逐热点、奔向风口,试图创造神话,除了助涨泡沫,他们最终一无所获。也有一群人,一辈子坚守本分,以双手打磨器物,也打磨自己的心。他们被称作“工匠”。他们远离繁华,但手中“匠物”由腐朽而神奇、惠及后人;他们的“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下越发坚定,自成一格;他们的“匠魂”在不懈的攀爬中升腾、沉淀,并得以传承。他们更应是这个时代的传奇。
今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对焦在这样一群人身上。
他们中有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也有机器大工业中新技术、新能力的专研者、革新者,他们都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浸润半生,并甘之如饴。
那么,广西的“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1、团扇手工艺人黄硕夫
团扇,又称“合欢扇”,是承载中国古代众多艺术文化信息的一个载体。团扇谐音“团善”,有圆满和谐、团结友善之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团扇的传统工艺是圆竹剖丝,后有改良的平竹剖丝和插丝工艺,其中桂林黄硕夫先生创制的插丝工艺和鱼骨式布扇是在传统剖丝工艺基础上的集大创新。传统手工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在团扇手工艺人的坚守和传承中,演绎着独特的古典韵味与现代之美。
由他倾心打造的蜡染团扇、苗绣团扇、扎染团扇、插丝剪纸团扇、扇形名片团扇都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且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现在他仍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与扇业学者、设计师和年轻人等不断探讨对话,将中国“扇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2.侗乡“鲁班”杨似玉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江侗族木构建筑以风雨桥和鼓楼为代表,风雨桥又称花桥、福桥,是侗族工匠杰出的建筑构造,在侗族二元结构世界观中,它是连接现世和来世的媒介;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它们不仅造型美观,而其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坊不用一根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侗族木结构营造技艺是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由三江县申报,出身木工世家的杨似玉13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有40多年了。精湛的手艺使他成为当地“名人”,他擅长建造侗族传统建筑——风雨桥和鼓楼,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很多都有他的作品:设计制作吊脚楼100多座,风雨桥6座,鼓楼8座(包括一座27层高的鼓楼),大小凉亭20多座,风雨桥鼓楼模型2680座……
他以精湛的建筑技艺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传承人。是广西仅有的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2016年,杨似玉被评为首批“广西工匠”。
3.桂林天然胎漆器传承创新者王伯杨
漆艺在中国有七千年的历史,与烧制瓷器和丝绸纺织共同成为中国三大传统手工艺。在中国,坚持用生漆这种天然树脂进行创作的人非常稀少,原因是作品周期太漫长。桂林漆器是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王柏杨的带领下,不断传承、发展、创新,形成了桂林市天然胎漆器传承基地。王伯杨的作品以天然胎漆器为主,在尊重漆艺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漆艺的当代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广西常见有柚皮胎漆器,葫芦胎漆器等,在广西各地博物馆常见这类漆器的收藏,江沪地区也常见,而北方地区少见。在历史时期上,较早可以见到明代的,其余年代大部分以清代及民国为主。但如今,由于技艺断代及市场萎缩,当代天然性胎体漆器大多谈不上规模化制作了,偶见艺术个体用在作品上,比较零星。国内最集中的天然胎制作团体主要是桂林观古楼艺术村,制作团队在传承人王柏杨带领下有七八十人,目前是国内较大的漆艺群体,他们所制作出的漆器胎体材料以竹根,葫芦,灵芝,贝壳等天然性材料,制作周期一般一到三年,并在工艺上进行了很多改良,除了实用价值,审美要求也更高。
桂林“观古楼”漆器制作,注重传承与创新,提倡现代社会的人文生活关怀,创造一种富有当代文人气息的生活情调,以全新的美学观念阐释当代中国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单纯审美走入生活,有适用的基础,从长远看更符合了工艺发展之道。
4.龙脊梯田农耕技艺传承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县龙脊山,这里是壮族、瑶族的故乡,是他们用灵巧而又勤劳的双手开垦出壮美的梯田。龙脊梯田始建于元,完工于清,距今有650多年历史。梯田共66平方公里,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最大一块田不过一亩,有“蓑衣盖过田”的说法。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宏;四季景色更迭:春天水波粼粼,夏天绿浪翻卷,秋天漫山铺金,冬天银装素裹,有“梯田世界之冠”之美誉。
龙脊梯田体现了人类农业活动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展现了农耕文明与少数民族民俗的完美融合,景色优美壮观,心旷神怡,是我们广西省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在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席卷下,这种作为农业遗产的传统技术面临衰落,亟待我们表现出她的魅力,从而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她。
5.桂林石刻
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桂林石刻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低于元、繁荣于明清,流传至当代。篆隶草楷行,五型皆备;诗赋词曲散文小说,六体齐全。桂林摩崖石刻自南朝起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所记录的石刻数量共有2000 余件,分书法石刻和造像石刻两大类。桂林石刻形制之巨大,内容之丰富,堪称首屈一指。
桂海碑林是桂林石刻艺术的集中展示,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而在桂林,也有着一批石匠手艺人,做着茶侗的传统石匠,专注于一打一凿之间的来回。
6.马海村无师自通的全能艺术家
位于广西龙胜县的马海村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因其独具特色的木雕技艺声名远播,被誉为“工艺美术村”。在这个远离尘嚣的村庄里,绝大多数男性都留有做木工的传统手艺。蒙焕春是马海村擅长木雕的民间艺人,他曾是个农民,但通过多年摸索已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远销海外,获得广泛赞誉。他的代表作是一幅专为华盛顿客人制作的,长150cm、宽80cm的木雕作品《龙脊春韵》,该作品用细腻传神的刀法展现了龙脊梯田的壮丽之美。
7.平乐木船技艺
在古时平乐就靠水航船,他们常在春季汛期出航,并认为船是木龙,敌不过水龙,枯水期在浅滩捕鱼,涨水时必须封航迁居,也因此发明了木船和泥灰相结合的航运方式。
平乐船家人,临水而居,人水相融,绵延千古。以前,船家人与舟为命,而现在,木舟已被抛弃。然而,还有一位老人――秦立方,这位昔日的木船师傅,鲜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技艺。虽然难以重返木船的繁荣时代,但他却以做木船模型的方式保留这门古老的手艺,我们会发现从平乐县人们的生活。河流塑造了船家人的生活,也占据了他们的生活。
8.宾阳的炮龙艺人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西宾阳炮龙节都会如期举行。其中,让炮龙节得以延续不可或缺的,是当地一代又一代炮龙扎制艺人为这份文化遗产接力“做嫁衣”。
今年62岁的邹玉特,家住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是这个家庭第三代炮龙扎制艺人,他接过父亲的衣钵做炮龙已经40多年,先后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扎制一条炮龙前后至少要20天时间,而且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每年炮龙节之后,炮龙扎制艺人又开始为制作新一年的炮龙做准备,有的人几乎把整年的时间都花在制作炮龙上。
目前,宾阳县像邹玉特这样的炮龙扎制艺人有10多名,他们不但通过自己的技艺让一条条炮龙在家门口起舞,还走南闯北弘扬炮龙文化。年过花甲的邹玉特如今还不能“退休”,也不愿“退休”。他说,他要用这门手艺继续传承炮龙文化,让自己手上的技艺和宾阳炮龙节一起精彩不断。 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广西工匠还有许多。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或许便是这: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现在,外国青年导演们在广西,正在用自己的镜头对焦“广西工匠”,记录着他们勤劳而作,用心打造技艺,传承,创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