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国第53个“学雷锋日”。当天,桂林全市有上万名志愿者深入到社区和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工作。
据统计,目前桂林注册志愿者约2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约2000个,他们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领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行动践行着“最美桂林”的内涵,经过多年深耕厚植,“志愿之花”在桂林绚烂绽放。
毫无疑问,一批批活跃在桂林山水间的志愿者,为秀美的桂林增添色彩。这些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个人或团体中,有的还荣获了国家级的荣誉。那么,桂林的“志愿之花”为何绽放得如此娇艳,其成长的土壤有着怎样的魔力?
山水间盛开的“志愿之花”
今年全国“学雷锋日”前夕,桂林收获了一个好消息。在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布的第三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中,广西师范大学教师何乃柱光荣上榜,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现年33岁的何乃柱博士,是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的一名教师。至今,他坚持学雷锋做公益已长达14年。他曾参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救灾活动,还开展了大量的助残、助孤、关爱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公益组织孵化等活动。近年来,何乃柱发起注册公益组织2家,开展12期桂林公益人沙龙和青年社会组织沙龙,参与人数500多人次,多方调动爱心资源价值150多万元。
“幸福来得太突然,我要把这一荣誉,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何乃柱说,他觉得做公益志愿服务,成了自己生活的必需,也变成了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何乃柱是桂林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典型,也是一面旗帜。在桂林,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投身志愿服务工作的群体和个人。
刘远航是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大二的学生,家乡在吉林省。在2017年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刘远航是60名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
“现在回想起为春晚桂林分会场服务的那些天,仍有一种自豪感。”刘远航说,能参与这样一场盛大演出的保障服务工作,是荣幸也是难忘的回忆。白天,他们要负责把凳子摆好;晚上,要负责保管观众带来的手机等个人物品,引导观众入席,维持现场秩序。“年夜饭只是一份工作餐,但看到春晚的成功演出,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团市委副书记张力丹介绍说,今年1月13日起,从2000多名报名的志愿者中选出的60名志愿者开始在春晚桂林分会场上岗服务。他们来自广西师大、桂林理工大和桂林旅游学院等几所高校。“春晚桂林分会场惊艳了全国的观众,而这群志愿者的服务和面貌也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和赞扬。”张力丹说。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在桂林的志愿服务群体中,青年志愿者是主力军,而桂林的各大高校学子,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广西师范大学校团委统计的数据显示,该校志愿服务组织一共有91个。截至2016年12月,该校注册“八桂志愿者”的人数约为3.1万人,占全校总人数的77.56%。
张力丹说,桂林青年志愿者人数约12万人,其中10万人来自桂林各大高校。
市委宣传部志愿服务工作科科长、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罗家骏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桂林注册登记的志愿者总人数约2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团队约2000支。而在2011年,市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初,登记注册的志愿者仅有几万人。
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以目前桂林建成区的人口数量为基数的话,桂林全城约70万人,而志愿者的人数占比达到了约三成。
越走越宽的公益之路
根据市志愿者协会的统计,仅以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为例,目前桂林建有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站点439个,党员志愿服务队806支。去年,党员志愿服务提供项目达5473个,开展服务活动5250场,服务群众约2万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7381件。
罗家骏介绍说,随着近年来桂林软实力、影响力的提升,各项重要的赛事、会议,纷纷落地桂林,而这些重要的活动中,总能看到志愿者活跃的身影。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桂林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重要赛事、会议等活动,主要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2016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2016年桂林马拉松赛、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等。
“这些志愿者用行动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也用微笑向世人展现桂林良好的形象。”做了多年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罗家骏分析认为,如今,桂林的志愿服务领域,除了赛事、会议等重要活动,更多的志愿服务团队正走向公益的志愿服务之路,也日益规范化、品牌化。
广西师范大学的“小黑板”团队,正是这样一个扶贫助困的公益志愿团队。
广西师大校团委宣传部部长谭智奇介绍说,“小黑板”团队成立于2006年,其宗旨是组织志愿者利用回乡假期,与贫困孤儿和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共成长。
“小黑板”的成员肖娴,老家在容县,去年暑假是她第三次利用暑假时间,给家乡的孩子们讲解国学经典。“《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以前,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这些东西。”15天的诵读,在孩子们身上留下清晰可见的印记。一位曾质问“学那有啥用”的家长,给肖娴发来其儿子主动帮妈妈和奶奶洗脚的温馨照片,感叹:“以前调皮捣蛋的娃儿换了个人!”
“如今,‘小黑板’的影响在扩大,并逐渐走出校园,走出广西。”谭智奇说,10年间,这一公益志愿活动,吸引了全国30多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参与,公益足迹遍及广西68个县和全国大部分省(区),5万多名孩子从中获益。
成立于2011年的桂林助学联合会,也是一支公益志愿团队。6年来,桂林助学联合会的志愿者们走访了110多所学校,调查了400多名学生,连续3年举办公益夏令营活动,接待孩子104人次;改善了40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兴建了6个校园图书室,修缮和重建了7所学校的教学楼,资助贫困学生近200人,捐款金额达300万元。
罗家骏介绍说,桂林助学联合会开展的“1元故事·微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同时也入选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益项目评选活动“十大公益项目”。
当然,在桂林还有许多类似的公益志愿服务团队,如市女企业家协会的“周末爱心妈妈”、团市委与广西师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国学七彩课堂”等等。“桂林的志愿服务工作正越来越规范化,也打造出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罗家骏说。
志愿服务的成长土壤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注册的志愿者约20万人,而青年志愿者约12万人。可见,青年志愿者是我市志愿服务群体的主力军、骨干。
一批批活跃在桂林山水间的志愿者,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色彩,也是“最美桂林”的践行者。那么,为何桂林的志愿服务工作如此活跃?
记者以广西师范大学的志愿者群体作为样本,进行了观察。
谭智奇告诉记者,该校志愿团队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几大项。在家教方面,为困难家庭的子女或辍学学生提供补习功课;在贫困山区支教活动中,利用假期教孩子们练字、读英语、唱歌、跳舞等;为重大活动服务,如农交会、马拉松比赛;此外还有环保服务、组织绿色行动、提倡节约用水等。
去年,谭智奇作为指导老师曾带领学生对该校志愿服务情况开展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比例情况是:支教类占36%,爱心捐赠类占23%,赛事服务类占19%,环境保护类占9%,另外的13%则包括文化传承、义务维修等等。而在该校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对象中,38%为孤寡老人、困难老人,33%为贫困山区儿童,另外则为其他各类需要帮助的人群。
“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全校85%的在校生在2015年和2016年都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谭智奇说。
对于该校学生为何乐于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谭智奇分析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参与的志愿活动本身很有吸引力,如春晚桂林分会场、马拉松比赛,这些志愿活动让学生能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增长见识。其次,参与志愿工作,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人价值的体现。此外还有丰富课余生活、扩大社交圈、增加课外知识和提升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
“乐群者,亦自乐。”谭智奇说,校方通过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公益志愿活动,来践行“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桂林理工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陈小波认为,桂林各大高校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活跃,与学生素养素质、校方提供的平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学生群体专业素质高,也有服务社会的热情,而校方则打造各种平台,让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增强公益志愿服务的意识,也能达到育人的良好效果”。
“首先,这得益于桂林乐于助人传统的良好传承。”团市委副书记张力丹认为,这是桂林志愿服务工作得以良性成长的重要“土壤”。再者,张力丹说,这与桂林市委市政府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有着重要关系。从近年来我市承办的各项重要赛事会议来看,都有志愿者活跃的身影,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志愿者工作的认可和重视。
此外,对于志愿者工作,我市也在积极探索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张力丹说,每逢重要的赛事会议,他们都会安排相应的资金,给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购买保险,并对志愿者进行上岗前的相应培训。广西师范大学对于志愿者每次参与服务活动,也会有相应的鼓励措施。每次志愿活动结束后,该校都会评选出积极参与活动并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他们鼓励及一定的奖励。此外,每学年都会举办“十大公益之星”评比,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开始新的征途
在去年的调研过程中,谭智奇了解到,尽管目前该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现实中,仍存在不少的困境和难题。
谭智奇介绍说,在物质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该校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服务工作的资金来源一般是由个人赞助或小范围筹集。由此也造成了资金来源相对不稳定,且资金量较少,这也直接导致公益志愿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受限。再者,对志愿活动的激励机制仍不尽完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够到位,无法满足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部分志愿者的热情受到削弱,且奖励的机制过于单一。
此外,在志愿者的招募规范化运作、志愿者的培训,以及开展志愿活动等方面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桂林志愿者群体所遭遇的困境。
罗家骏认为,要解决目前桂林志愿群体遭遇的问题,首先得从法律法规上进行相应的规范,让志愿服务工作更有保障;再者,要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通过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志愿者的能力,拓展更深层次的志愿服务工作,比如提供就业困难志愿服务、法律志愿服务等等;此外,还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让志愿理念深入人心。
记者注意到,去年7月和1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部门,相继印发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这两份意见也意味着中央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
在这两份《意见》中,在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监督管理以及壮大公共文化设施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服务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相对具体的实施措施。比如,在指导志愿服务组织明确服务方向方面,提出要持续推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和大型社会活动等重点领域的志愿服务。
罗家骏说,针对目前桂林志愿服务工作的情况,他们也在努力尝试创新管理模式。去年起,他们开始着手桂林市志愿者网的创建,对全市的志愿服务团队进行精细化的分类管理。“充分运用新技术,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志愿服务的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更为精准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罗家骏说。
张力丹说,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团市委运用新媒体工具,打造了桂林共青团引导服务青年的新平台——— “青春桂林”微信公众号平台。
“通过这一新的平台,如今我们组织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网络宣传员约2.5万人,开启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征程。”张力丹说,该公众号目前凝聚了约12万粉丝,在扶贫济困、助残公益等志愿服务领域,都有了不小的收获。
原文转载于: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wb/html/2017-03/17/content_1657444.htm?div=-1
《桂林晚报》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