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11月28日晚,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举办的2016年“高雅艺术进校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秦腔《西京故事》专场演出在我校王城校区国学堂上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副院长董利森教授,我校党委副书记赵铁,以及我校广大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戏曲学院、眉户碗碗腔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秦腔《西京故事》,曾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四届“文华大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大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同时这部作品今年已是连续第四年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演出前,我校党委副书记赵铁致辞,代表我校全体师生表达了对远道而来艺术家朋友们的欢迎和感谢。赵铁表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自2009年在我们学校开展以来,已成功举办6次,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同,今天“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又一次给我校师生员工奉献一场高大上的文化大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色彩,我们相信这次活动将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为了表达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的感谢,赵铁副书记代表我校赠送《广西师范大学校史叙事研究丛书》一套,董利森副院长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70年优秀剧目集锦光碟一套回赠。
现代秦腔《西京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西京城里的普通人的故事。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西京大杂院中,又迎来了一家四口“西京寻梦”人。一家之长罗天福,因一双儿女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而领着妻子一道,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起了儿子甲成、女儿甲秀在西京城的“求学大业”。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然而儿子罗甲成却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日渐迷失,直至把一家人拖向精神几近崩塌的边缘。与此同时,这个大杂院的房主西门锁与妻子阳乔、儿子金锁也在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演绎着另一番“有了钱也过不好”的日子。故事演进中,一群凭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农民工,在不停歇地吟唱着一支民谣:“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有塌过腔。”这一民谣贯穿演出全程,歌声似有低回哽咽,但终究气血充盈,裂帛向天。梦在跳荡、变幻,人在寻觅、确立。一颗千年老树与树的守望者在故事中守望者故事。故事的演出将秦腔音乐的直起直落、慷慨大气、高亢豪放、凄楚哀婉和细腻柔和完美呈现,表演朴实粗犷、鲜活生动、酣畅淋漓,直触人心。
“这场演出可以体现出父母的辛苦以及人生路上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人物表演非常贴切,完全是现实的写照,在观看时多次感动到落泪,很值得观看!”来自我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4级会计学专业的陈东梅同学难掩激动情绪,在观看完全程表演后大赞演员的卖力与优秀,收获颇多。“我觉得‘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这个活动很新鲜、充满文化气息,印象最深的是那一首歌,要做一只打不死的蟑螂。”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刘宁如是说道。
秦腔的悲怆有力,故事的生动感人,艺术的心灵启迪,我们在看,我们在听,我们在学习,无所谓民俗文化的差异,无所谓语言腔调的变化。本次活动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为主题,采取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以及开展全国普通高校和中学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等形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精彩演出场景(大学生通讯社 罗钰茹 杨俊 ,独秀新媒:杨明,莫雄杰,李宗清,李娴,黄小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