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广西教育厅“八桂教育”微信公众号刊发校党委书记王枬专题党课内容(图文)

时间:2016-10-09浏览:441

    做合格共产党员——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王枬上专题党课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中心组在育才校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215会议室召开2016年第二次理论学习扩大会议,进行了主题为“践行‘两学一做’,带头做好合格党员”的学习。会上,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做了题为《做合格共产党员》的专题报告。


        做合格共产党员——“两学一做”专题党课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王枬



        第一部分 引 言


        一、“人”、“格”两字的形象化描述


        汉字“人”由一撇一捺组成。有首歌说:“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这是对“人”的形象化的解释。

 
        “格”,较早定义指方形的框子,后引申为一定的标准或式样。


        二、合格党员的标准是什么?


        “合格”,指符合一定标准和要求。

       做合格党员,就是要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

       合格党员的标准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有具体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有明确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有衡量的标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中有专门的标准。

       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即“四讲四有”:

       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

       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党员干部把党员标准牢固立起来,使自己始终严在“格”内,才算得上是一名合格党员。做合格共产党员,就是要:(1)做到“四讲四有”,即;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2)做到5个方面,这5个方面即:引导党员强化政治意识,保持政治本色;向党中央看起,像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无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第二部分 如何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一、做政治上合格的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政治上合格不合格的第一位标准。

       《党章》强调:承认党的纲领、坚持党的原则、宣传党的主张、实践党的宗旨、遵守党的纪律,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对党员的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政治上合格主要指党员的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德,以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等问题。政治信念指对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和党的奋斗目标的信念。政治立场指看问题、做事情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态度指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坚持党性原则,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政治品德指对党忠诚、言行一致,即忠诚于党。政治纪律指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即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修政德。要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作为最最紧要的政治。


       二、做道德上合格的党员


       合格党员,这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党员应把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何谓“道”?——“道可道,非常道”


       道的本意是“道路”,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秩序和规则。凡物之运行必有所遵循,因而有其物必有其道:物有物之道,人有人之道,天有天之道,行有行之道。治国有治国之道,持家有持家之道,企业经营有企业经营之道,为人有为人之道。


       何谓“德”?——“德者,得也”


       古人说:德者,得也。德指行为方面之所得,有所得就说有德,反之则说无德、失德。德位的上下高低或含德的深浅厚薄对应于所得的多与少,体现了与理想境地或典范标准接近程度的不同。今日所说的德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何谓“道德”?——“德者道之功”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 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主张对“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

       曲阜大学校长戚万学认为,第一,道德是人为的,人既是道德的享受者,又是道德的创造者。第二,道德是为人的,道德不只是规范,而且能让人在道德生活中享受到道德的快乐和意义。第三,道德是由人的,由于人对道德有渴望而产生道德,也由于各人情况不同而对不同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曾有过一个精辟的论述: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赫钦斯强调:人是一种理性的、道德的及精神的存在。人与动物区别的特性在于人的理性、道德及精神。

       周国平说: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善良、丰富、高贵。

       善良:这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亚当·斯密说,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道德,正义和仁慈。正义即不可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慈即帮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都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之上。同情心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

       丰富:柏拉图把人的精神能力分为三种,智、情、意。“智”指思考能力;“情”指情感生活,是对爱和美的体验;“意”指能按照道德做事,是对“善”的追求或信仰。智力生活、情感生活和信仰生活组成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高贵:中国传统将人格高贵称为“君子之风”。即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康德认为,人是肉体的存在,要服从自然规律;人又是精神的存在,要受道德规范约束。“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正是人的高贵之处。

       康德的墓志铭: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李秋零译)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李泽厚译)


        三、做言行上合格的党员


       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品质内核,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要做言行一致的表率。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说老实话,就是要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说有道理的话,说有用的话,不说虚话、套话、假话,不说无理的狂言废话,不说无益的胡言乱语。言由心声,在说话上不能有失准则。

       做老实事,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实干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能敷衍了事。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不能把个人恩怨、喜怒、好恶带入工作中,不能走歪门邪道。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以自身为例,表明了对人生发展各阶段个人心智行为变化规律的看法。

       日本学者渡边慧认为,如果人一生能活81岁,将近有3万天,可将人的生涯发展分为三段(每段27年,约1万天):第一个1万天即出生到27岁,为“成长时代”或“修业时代”;第二个1万天即28岁到54岁,为“活跃时代”或“创业时代”;第三个1万天即55岁到81岁,为“充实时代”或“思考总结时代”。

       党员个人的人生规划要与合格党员的标准结合起来。制定人生规划反映的是一种思维和理念;实施人生规划反映的是一种坚持和信念;实现人生规划反映的是一种成功和收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坚持就是重复。人重复做什么,他就是什么。

       共产党员合格的三个标准:一是以党章为遵循,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义务、权利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准则;二是以群众为评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谋实事、解难事,力求做到群众满意;三是以实绩为检验,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

       好干部首先要有胆识,继而还要有担当、有责任、有勇气。通过协调上级求认同、协调同级求共赢、协调下级重激励。所谓决策,“决”就是胆识,“策”就是知识和信息的运用。

       《大学》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三纲,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家学说“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这里的阶梯包括了“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最后,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求其充足。

 

       原文报道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ODA0OTgxMg==&mid=2652978273&idx=3&sn=1935202160a56237f3a09b617309a3c5&chksm=f77e541ac009dd0c5f0592e3bf8371d4eedcee0574b7f81f42ff7ec3c1a532d1b59aa5b70471

 

 20161009_01df91aaf46cca44436fd774871be9f2.png

20161009_a178f75f7ff2d4ba430d013ba66223c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