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晚报》:陈望道与桂林话剧运动(图文)

时间:2015-12-23浏览:1010

1935年,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翻译者陈望道先生来到桂林,到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37年6月,陈望道离开桂林。陈望道在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工作近两年,这两年间,他不仅致力于教学革新,还致力于推动校内外的文化活动。其中,他对话剧的倡导对桂林具有重要的意义。


        曾就读于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的林志仪在回忆文章中指出:“真正的话剧,是从陈望道等先进文化人士到来后,才开始在桂林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传播和成长的”,“陈望道虽然不是戏剧家,却是话剧的倡导者”。的确如此,在陈望道的大力倡导和教务长陈此生的支持下,学校师生成立了广西师专剧团,陈望道亲自担任了剧团团长。剧团于1936年1月和4月间先后进行了两次规模盛大的公演活动,话剧第一次得以以公开身份展现给桂林民众。
 

       第一次公演中,陈望道首先决定排演两个独幕剧:《父归》和《屏风后》,并亲自选演员。《父归》是日本作家菊池宽的作品,该剧由祝秀侠担任导演,并饰演剧中的父亲。学生周伟饰演母亲,陈迩东等学生也参加了演出。欧阳予倩的《屏风后》则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打封建鬼”运动而排演的,延续了陈望道入主学校以来的一贯主张。这两个话剧都很成功,叫好又叫座。
在取得初步的成绩后,陈望道在第二次公演中亲自担任导演,并做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一是将要排演的剧目由独幕剧升级为多幕剧,演出了苏联脱烈泰耶夫的《怒吼吧,中国!》和俄国果戈里的《巡按使》(《钦差大臣》)。这两个多幕剧,场面恢弘,角色众多,颇为考验演员们的功力;二是在这两出剧中大量起用学生演员,深入探索师生合演的表演模式。《怒吼吧,中国!》剧中人物甚至全部由学生来扮演,演来活力十足,逼真精彩。两次公演之后,陈望道还计划排演曹禺的《雷雨》,并定下由学生周伟饰演鲁妈。但遗憾的是,这一愿望还没有实现陈望道就匆忙离桂。
 

        除了话剧公演,陈望道还十分重视话剧的宣传推广和话剧后备人才的培育工作。在他的倡议下,学校创办了《月牙》校刊,定期组稿发布话剧作品、剧评等,成为广大在校话剧爱好者们的园地。而为了做好第二次公演的宣传,他特地在当时的《桂林日报》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师专剧团第二次公演特刊》,公布全体演职人员名单,简介了两个剧目的剧情。
 

       在话剧后备人才的培育上,陈望道也是不遗余力。第一次公演结束后,他为了让剧团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特地邀请有着日本留学背景的著名戏剧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话剧倡导者之一的沈西苓来校任教,在沈西苓的悉心指导和量身打造下,剧团中学生演员的表演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这才有了第二次公演的巨大成功。
 

       陈望道对话剧的倡导对桂林具有开创意义,也为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话剧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生共同排演话剧一直是广西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并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广西师范大学排演的《于无声处》《雷雨》《桃花扇》《秋声赋》等话剧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成立了以陈望道先生命名的“望道剧社”,以此致敬他对广西师范大学以及对桂林的话剧事业的贡献

 

    原文报道链接:http://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wb/html/2015-12/20/content_1611590.htm?div=-1

 


    作    者:刘铁群
    发布单位:桂林晚报

桂林晚报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