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西》:钟瑞添:我只是团队的一员(图文)

时间:2015-12-09浏览:2529

  【编者按】《当代广西》是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的机关刊物,是广西唯一的一家省级党刊,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用以指导和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广西的主流媒体和重要舆论阵地。《当代广西》12月上半月刊“人物”专栏以《钟瑞添:我只是团队的一员》为题报道了我校钟瑞添教授的教书育人事迹,现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钟瑞添:我只是团队的一员

 

         □本刊记者/张国成 通讯员/张婷婷




  人物名片:钟瑞添,男,广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优秀专家,八桂学者,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走进钟瑞添的办公室,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籍。如果从门口朝里望,有时甚至看不到里面是否有人。头发花白的钟瑞添从“书山”中走出来,一件普通的厚外套,一双运动鞋,如果不是脸上的那副大眼镜和眼镜下那双睿智而有神采的眼睛,很难想象这位“低调”的老人就是刚刚退下来的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组织申请博士点始末


  2006年1月16日,对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是对钟瑞添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公布全国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结果,钟瑞添带领的学科团队申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同时获批,与该校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一起,实现了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零的突破。


  谈起“申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的钟瑞添谦逊地说:“我只是起到组织队伍、凝练方向的作用。”他认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诞生于1932年的广西师范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就因云集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信徒而被称为“民主堡垒”。1953年学校成立马列教研室,成为全国高校最早成立的马列教研室之一,“当时教研室的一批骨干教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系主任李刚颇有“远见”地选送了一批在职教师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为学科发展积累雄厚的基础。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广西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队伍建设、高级别课题、高水平成果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


  2005年,冲击博士点的“战役”打响。钟瑞添带领他的团队在总结学校其他学科在2003年“申博”经验的基础上,投入紧张的申报工作中。由于准备充分,特色突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在全国52个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排名第八。“即使不要西部政策,我们也稳稳排在前列。”钟瑞添自信地说。


  回顾“申博”的成功经历,钟瑞添认为有三样东西很重要:一是很强的学科带头人,二是特色的研究方向,三是学术成果的支撑。


  2007年,国家布局在全国设立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那一年,我们是先以承担的自治区软科学重大项目‘和谐广西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获批招收项目博士后;而后在国家西部政策的关怀下,学院又拿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实现学校博士后流动站零的突破。”钟瑞添说,当时2006级的博士生刚入校,这边博士后流动站就批下来了。


  随后,在钟瑞添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又于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实现了“申博三级跳”。正如全国著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原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永廷所说:至此,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成为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四级体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最完备的学校。

 


  肩负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域化的时代责任


  “艾思奇一部《大众哲学》培养了几代共产党人,而现在让群众看得懂、看得进去的理论专著却很少。”钟瑞添说,把艰涩的问题简单地表达出来让普通人接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为了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之路,1997年,钟瑞添与时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的阳国亮教授一起主编《真理,您告诉我——青年理论学习百题》一书,这是一本以青年为阅读对象的学习“邓小平理论”普及读物。没想到这本学术专著出版之后大受欢迎,不仅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而且成为中宣部向全国重点推荐图书之一,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反响。


  “这本书让我尝到了这种新模式的甜头,开了我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读物的先例,我以后的很多书都是按照这一模式来写的。”钟瑞添说,他从这次成功中发现,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去寻找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随后,钟瑞添的科研团队又针对领导干部的修养问题主编了《从政明镜——与领导干部谈修养》一书,成为当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向全区干部重点推荐的学习读本;针对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主编了《科学发展观在广西》一书,成为我区“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活动”指定的干部理论读物。


  2011年,钟瑞添以农民为阅读对象而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农民读本系列丛书》,不仅成为国内首部专为农民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而且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二五”重点出版计划,成为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农家书屋配置图书,并被列入“广西全民读书活动”的指定书目。


  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同时,钟瑞添并没有放弃基础理论研究,而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定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化上。


  2006年以来,钟瑞添先后主持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个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以桂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等课题。研究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民主政治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文化发展理论等研究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一个缺田少水、交通闭塞的民族县,改革开放以来,恭城人通过“恭城模式”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探索出独特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为了研究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独特道路,钟瑞添带队到以恭城为主的桂北农村调研,他们走村入户调查访谈,掌握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不仅顺利完成课题研究,而且研究成果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钟瑞添和他的团队还深入贵港市农村,探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走访桂林市平乐县、临桂县、永福县及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农村,探索农村党建问题。翔实深入的调研丰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近5年来,钟瑞添共出版8部专著,并在《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权威报纸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带出一批学有所长的青年理论工作者


  1975年出生的汤志华现在是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他是广西师范大学最年轻的二级学院院长,也是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己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他是一位学术潜力很好的青年学者,勤勉、聪慧、好学,他几乎全程参与我的课题研究,出了很多成果。”钟瑞添说,在汤志华自身努力下,35岁就被评选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已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参编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坚力量。


  “贺州学院岭南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长李晓明是我的硕士、博士。”钟瑞添说,李晓明硕士论文写的是“农民贫困的代际传递”,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族群文化”,在广西独树一帜。到贺州学院工作后,他敏感地捕捉到当地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深扎进去数年,终于打造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族群文化研究中心。钟瑞添提到,前阵子接待过几个来自国内重点高校的民族学、法学知名专家,见面就提到李晓明,“他的影响还蛮大的嘛”。


  像汤志华、李晓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仅钟瑞添和谭培文所带领的学科团队成员,就有林春逸、汤志华、韦冬雪三位,目前已经成长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而钟瑞添担任首席专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团队也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的人才聚集高地、科学研究的高端平台。


  总结带学生的经验,钟瑞添说,他在带学生过程中,一是注重基本理论素养培养,二是引导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村庄,研究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找到马克思主义与当地现实的结合点。


  他建议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定要关注现实,不要满足书斋,要更关注田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
 


    作    者:当代广西记者/张国成 通讯员/张婷婷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

《当代广西》报道截图

《当代广西》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