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无手机课堂”,是否带来了高校课堂风气转变?

时间:2014-11-26浏览:2405

        11月23日,星期一,广西师大理科综合楼六楼一间教室内,随着上课铃响,学生们陆续走进教室。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他们进教室的第一件事,不是找座位,而是自觉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并放入教室一侧的班级手机收纳袋里。一名班干部现场点数核对。然后,一堂中学化学材料分析课才正式开始。


        对于教室一侧的手机收纳袋,广西师大化学与药学学院的老师们已经熟悉并习惯了。为摆脱同学们的“三低”状态(低头看手机、低头走路、低头听歌),学院从2013年10月开始在大一至大四的20多个班里推广这个活动。像这样的“无手机课堂”,我市有几所高校在推行?活动收效如何?大学生们对此有何反映?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记者调查:高校课堂上不少学生玩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让大学生们体验高科技便捷和强大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老师在讲课,而学生在看手机。”这句看似搞笑的段子,却也道出了老师对课堂玩手机学生的无奈。


       “经常在上课时正讲得很投入,教室里突然响起了刺耳的手机铃声,一句话生生被打断,真想把学生的手机收上来。”桂林理工大学的杨老师说,一年级学生大多只有十七八岁,这个年纪的他们爱玩且自制力不强,上课玩手机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对此,老师们颇为头疼。


        李萌(化名),大三学生,一个标准的手机控,属于即使花几十分钟排长队等到了校际班车,如果发现手机忘在寝室也一定会毫不犹豫下车去取的女生。因为在高中阶段一直没被允许使用手机,踏入大学校园后,李萌对手机的依赖便拉开了闸,聊QQ、上贴吧、刷微信朋友圈成了李萌每天的必做功课。


        作为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长达4年的忠实粉丝,在手机上看节目也是李萌消遣的方式之一。以至于进入大学最开始的半个月里,她就将通讯套餐流量耗尽,这还不包括她在寝室里使用无线上网消耗的流量。对于“无手机课堂”活动,她一开始表现得十分不情愿。“有时候觉得上课无聊,就想拿出手机来翻翻看。”李萌说。


       桂林电子科大大二的小樊是标准的宅男,对动漫十分热爱的他平时话不多,只爱跟手机“交流”,习惯用手机追动漫。“实际上以前也只是偶尔玩手机,但其他同学都在手机上聊QQ、看电视剧的,大家都习惯了。特别是有些老师讲课没劲,玩手机就成了大家课堂上的消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着和李萌、小樊一样观点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无手机课堂”收效如何?


        “无手机课堂”实行后,效果如何呢?


       “刚开始我是不太情愿的,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都主动上交手机后,我现在也养成了一进教室就把手机放到手机袋里的习惯。”记者在广西师大化学与药学学院采访时,有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配合的,以往要玩手机,教室的后排是抢手位置,现在要听课,大家都自觉往前坐。”作为学生干部,化学与药学学院大三的熊家英对于同学们的转变感到很欣喜。该学院团委书记邓涛告诉记者,学院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实行“无手机课堂”,因为高中时由于课业压力大、学校要求严格,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形成对手机的依赖,能够及时养成这一习惯。此外,“无手机课堂”对于老师也是一种约束,对老师的授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上课被“剥夺”的刷手机时间,学生们会不会从其他非上课时间补回来,导致晚睡等其他问题?上文提到的“手机控”李萌认为,“上课玩手机,大多只是习惯性的,很多同学上交手机后发现,其实也并非离不开它。”李萌如今明显感到自己在课前上交手机已是很自然的步骤,不像一开始那样不自在。


       “没有了手机的课堂,注意力相对更集中了,我自己明显感觉到各科成绩有所提高。这些变化在我周围的同学中也有发生,所以大家也愿意自觉适应课堂上没有手机的状态。”广西师范大学大三的陈家科说


      “这样的课堂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因为只有优质的课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许燕红老师表示,对于开展的“无手机课堂”活动,她非常支持,因为没有手机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比之前集中,“我的课前排都会坐满,来晚了还没有位置”。桂林理工大学的梁老师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说现在上课比之前要有成就感,“你会明显感受到与学生间的互动”。


       “无手机课堂”有人点赞有人拍砖


        目前,越来越多广西高校加入倡行“无手机课堂”活动。桂林电子科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同学们准备了分格防潮收纳袋,放置手机后由班干部统一保管,“无手机课堂”已经纳入了课堂管理的一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则将“无手机课堂”活动纳入班级主题团日活动,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支持,如计信学院的同学们在“无手机课堂”宣传海报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承诺从自身做起。桂林理工大、桂林旅专、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等高校也纷纷作出回应。


        对“无手机课堂”的推行,一些学生在支持的同时,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就读桂林旅专三年级的学生小李说,学校虽然还没有开展“无手机课堂”活动,但他认为可以考虑实行,让同学们更多地集中精神在课堂上。不过他觉得这样还是有点限制学生的自由。他说,现在同学们经常上课玩手机,实际上是因为很多课程太枯燥了,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希望课堂变得有趣一些,如果老师上课有吸引力,自然就没那么多学生玩手机了。


        小李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他举例说,教自己专业课的高老师上课就很受学生欢迎,他上课时基本上没有人看手机,他讲知识点的时候会化成一个个故事,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还给学生很多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只让学生看教材。小李表示:“遇到特别风趣幽默又有个性的老师,上课肯定不玩手机啊!”


       正攻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师大学生小杜非常支持“无手机课堂”的理念,但她认为必须有合适的推广方式,比如既要有像广西师大教学楼LED屏上不断滚动着的“学业尚未成功,课堂远离手机”这样的软宣传,也要有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强制收上手机,放入收纳袋统一保管,下课再取回的硬手段。此外,还可以做得更“技术流”一些,比如学校主动屏蔽掉手机网络信号等。她也认为,“无手机课堂”的关键因素还是老师,老师课上得精彩,玩手机的同学自然就很少。


        在“无手机课堂”活动大热的情形下,记者也听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桂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大二学生小袁觉得,“无手机课堂”的倡行恰恰体现了同学们缺乏自控能力的现实情况。其实,目前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也可以配合课堂使用,比如用电子词典查单词、随时上网百度知识点进行拓展等。小袁认为“无手机课堂”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或者加强自我控制,而不是夺走“作案工具”。


      “无手机课堂”将会继续推广


      “从‘无手机课堂’推行当天起,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就在逐步地减少,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他们上课比之前专心认真了,师生间的互动明显多了起来。”桂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汪老师说,学校在着手准备“无手机课堂”之前,也在学生中间进行过调查,得到了多数同学的拥护。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他还担心学生们会产生抵触情绪,但从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来看,在“无手机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有所提高。


        “希望学生们上课时不玩手机,在生活中合理使用手机,不被手机‘绑架’‘无手机课堂’我们会长期推行下去,并且与学生的考核成绩挂钩。”汪老师说。


        广西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无手机课堂”在该校化学与药学学院推行以来,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导致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也值得深究。“老师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中学老师把学生管得死死的,而大学老师普遍上完课就走人,课堂纪律管得少,并且老师的教学方式、内容、技巧很重要。我校正在努力加强学风建设,已把解决手机课堂问题作为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一部分。”这位负责人说。


    作    者:本报记者 陈静 实习生 张弈 文/摄
    发布单位:桂林日报

在“无手机课堂”上,同学们会提前将手机放置在盒子里。

在“无手机课堂”上,同学们会提前将手机放置在盒子里。

,

▲每次上课前,同学们都会将手机按照学号放入指定的口袋里。

▲每次上课前,同学们都会将手机按照学号放入指定的口袋里。

,

桂林日报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