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浅谈黎东明先生的书法艺术(图文)

时间:2014-10-24浏览:2665

                                           古拙     天趣    恬淡    幽寂


                                           ——— 浅谈黎东明先生的书法艺术
 

        在山水甲天下的世界旅游文化名城桂林市普陀路,有一栋小楼,三楼有一间300多平米的工作室。当你还未跨进它的门槛,一股墨香就扑面而来。室外喧闹四起,室内鸦雀无声。室外是花花世界,室内却淡雅古朴。这就是黎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之地。在这里,学生们在书山中攀登,在墨海里漫游。专心临碑帖,与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在这里,道友来了,平心静气,品茗啜茶,谈书论画,言你所想,言他所思,海阔天空,好不轻松。似有当年王羲之等在兰亭相聚的雅兴及“竹林七贤”之遗风。


        东明先生是书法博士,广西师大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导,广西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广西师大就读时即投入著名书法家伍纯道先生门下。伍先生善行楷,字如其人纯厚。东明先生向伍先生不但学到了行楷书的基本功,而且学到了伍先生的高尚艺德。从广西师大本科毕业后,他曾入中央美院读研,导师是书法篆刻大家王镛先生。王先生在汉砖、汉碑方面的造诣很深,他在王先生处不但拓宽了书法视野,夯实了篆、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对书法理论的更新与植入,使他的书法从传统文人的“逸笔雅兴”上升到视觉图像给人带来的感观刺激和心灵体验。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又考上当今书法大家,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在读博期间,他的书法艺术又从视觉具像上升至文化修养的层面。


       东明先生善多种字体,但大家最熟悉的还是他的隶书。他习隶初临《张迁碑》和《鲜于璜碑》,后临秦砖汉瓦文。作为一个书家,学隶不识篆,无从下笔。写隶不融篆,则毫无灵趣生机。他以秦篆为友,汉隶为宗,清隶为宾,简书为客,融入个性。故他的隶书有正大气象,取法多元而不驳杂。具体而言就是取汉隶的正大古朴,吸收简书的灵动夸张,舍弃随意油滑。再撷取篆书的一些结构型态,将隶、简、篆完美融合。字型间架仍是隶书端庄古朴的格调未变。结体雄健骀荡,纵逸率真,错落生动而远浮华之感。在用笔上有些调整,糅合简书的意趣,奔放而具藏锋之妙。波磔有轻重长短,富于变化。撇画收笔常重顿及迅翻捷而有力,捺角宽锐,形成了高度的技巧和特色。特别是他在书写时常常打破汉字的书写规律,时而从右至左,时而从下至上,时而从内向外,字体夸张变型。使作品在传统中透出现代,在古拙中透出天趣,在恬淡中透出灵秀,在幽寂中透出灵动。帖意彰显,碑意盎然,妙处横生,和谐天成。正如卫恒《四体书势•隶势》所云:“或穹窿恢廓,或节比针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拆。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虚设张,庭燎飞烟;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重台重宇,云层冠山。”故观东明先生的隶书有“奇姿谲诡,不可胜原”之感。可见东明先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当代美学大家白宗华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节奏化的自然表达着深层的对生命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东明先生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生命的血脉。”其实白宗华先生所说的“生命的艺术”和东明先生所说的“生命的血脉”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书法一直担负着中华文明的承传,使之五千年绵绵不绝。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精英和代表性书家,如: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东坡、郑板桥等,以其深厚的历史担当和优秀的传统思想品格成为文人士子学习的典范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圣”与“神”。东明先生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旺盛生命力和巨大魅力。


       东明先生有一段极富哲理的书论:“从同一性意义上讲,传统就是某一时期的现代,而现代又将是未来某一时间成为传统。现代就是对传统之创造性转换,使之完成现代化的过程。”这段话把传统和现代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东明先生的书法表达出他独到的艺术见地,是有着深厚的,强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撑的。他的观点比较系统、深邃、高屋建瓴,不断地从他的教学中和与道友的交谈中,从为人师表那种不厌其烦,娓娓道来的细腻分析、缜密思维中涵养出来。可谓“润物细无声”啊!其实,东明先生是在鼓励大家在学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吧?在现代,书法家应具有这种精神。特别是书法作为实用性的功能越来越小,作为艺术性的功能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更应如此。


       古人云:“技近乎道”,今人曰:“德在艺先”。古今说的都是强调艺德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书法艺术能上升到人生之“道”的层面,已不是一般的技艺问题,而是更接近于人生追求的那个“彼岸世界”了!东明先生作为一个书法家,如不经过艰辛的攀登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奋击过一片又一片的学术海洋,经历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磨炼,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修行与精进,是断难达到如此之境界的。


       纵观历代书法大师,无不是人品高洁,学富五车之士。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滋养自己,从多方面修炼自己的字外功夫,从而将自身的整体素质提升到最高境界,才成就了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东明先生如是也!

 

        黎东明艺术简历


        黎东明,1961年生,1985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并留校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师从著名书法家伍纯道教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10多年。199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学习,师从著名书法家、画家、博士生导师王镛教授;1996年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1999年毕业并获得美术学专业中国书法方向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桂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要创作与研究方向是中国画和中国书法。


        黎东明教授在求学道路上接受了中文、美术、书法等专业的学院化严格训练,积累了扎实的综合艺术功底,在传统文人的诗、书、画、印领域均具备了较高的艺术造诣。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览并获奖,有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在书画理论研究中,于《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数部,有学术论文获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的全国书学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获得第四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五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第六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七届桂林市文艺创作金桂奖。


         □汪瘦竹

 


    作    者:
    发布单位: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报道

▲桂林日报报道

,

▲黎东明博士

▲黎东明博士

,

▲倪瓒诗 草书 黎东明 作

▲倪瓒诗 草书 黎东明 作

,

▲卢挚失题 草书 黎东明                     </div></div></article>
                    </div>
                    <div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