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5,我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2014,国家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也是中国第30个教师节。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与奉献,师大在引领和服务广西教师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接轨地方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培养质量”这是广西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八十余载春秋,师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扎根西部,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教育第一线辛勤付出,默默地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教育奉献着青春和力量。为此,今年暑假,我校大学生通讯社特派出16名记者深入崇左、百色、北海、河池、梧州、贺州等6个地市,采访了数十位长期服务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教育事业的师大优秀校友,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与全校师生们共享他们的教育青春。
一个边陲小镇,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学子,三十三年的岁月里,他始终坚守着,不惧名利得失,无悔教育。他目送着学子们远行踏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自己却不曾离开。育桃李万千,他却谦逊地不提往事。不居功自傲,不为声名所累,只把自己当做普通的农村教书匠,尽己所能让农村教育更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
他,就是孙益辉,一个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的普通老师,但他坚守教育岗位的精神却让人心生敬佩。
孙益辉,1987年广西师范大学首届函授本科化学班学生。他是中共党员,特级教师,多次担任广西教育学会科研课题总负责人、主持人,发表的众多论文对北海市乃至全区全国农村中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是广西首批特级教师工作坊坊主之一,自治区“首届高中化学优质课获奖教师”,现任北海市南康中学副校长。
桂香记忆,母校是人生的加油站
19岁大专毕业,孙益辉开始参加工作。工作上的不顺利让他深感现有知识能力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寻求深造学习的机会。1987年,他遇见了广西师范大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首届本科化学函授班。
说起对师大的印象,很对人会想到王城的历史、育才的桂花飘香、雁山的静谧美好。而在孙益辉眼中,对师大印象是源于桂林山水——独秀峰的俊美、桂花的芳香,是对王城历史文化、对其承担的历史责任的景仰;他回忆说,深入其中时就能慢慢体会到大自然的恩赐、历史文化的积淀下是人文环境的和谐。
他庆幸自己在师大学习,遇见了一批良师。“师大的老师知识渊博又和蔼可亲,他们关怀和包容引领着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天堂啊。”孙益辉感慨道,老师们的相伴前行对他的事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此后他多次回到母校研修学习。
现在孙益辉仍能清晰地回想起,当年化学系副主任覃海错教授微笑的鼓励,还有数学老师余凡在作业本上写的“人们总是在克服困难中前进的!”的激励,以及后来遇到的王枬、陈时见、孙杰远等一批老师。孙益辉坦言自己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风范,并认为这些在他的工作教学中产生了极大影响。
孙益辉与师大的联系并不止步于本科学习,他多次回校聆听母校优秀领导、教师的讲学,广西首届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跟团讲学、参加团队学术活动等等,孙益辉笑说母校的培养是他人生的加油站,推动他事业的不断发展。
奉献教育,三十三年坚守基层
当一名为学生指点迷津的老师是孙益辉一直以来的志愿,19岁毕业后他拒绝了钦州师专(现钦州学院)的挽留,毅然回到南康中学做了一名普通老师。
多年的教学经历、多地的学习研究,孙益辉特级教师的身份,让他无论去到哪个学校都受到了追捧的。从毕业初师专的挽留,到自治区的重点中学——合浦廉州中学的校长的任教邀请,以及2005年浙江宁波向全国招聘特级教师提出的优厚待遇,甚至九十年代的下海等等机会都曾摆在他面前,但他却一直坚守基层,在这个最接近农村孩子的地方,无悔地奉献。
“最初的原因很单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有我的父母。”孙益辉承认这一路走来诱惑很多,但他却33年坚守在南康这个边陲小镇上,不愿转移“阵地”。经济困难的时候,他为节省开支为亲友治疗,让考上重点大学的儿子暂缓一年入学。他说:“那时候不是没有动摇过,也想离开这里,走一条康庄大道。”但从小生长在南康镇周边村落的他,可以在南康中学时近距离地陪伴母亲,而南康是他的家乡,是需要他奉献的地方。孙益辉感慨城里的孩子已经享受了太多优秀教师的培养,这里的孩子更需要他,“是金子总会发光。”他希望把这份光和热播洒在家乡,号召更多的人关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教师,并不会因为在边陲小镇教书而被国家遗忘,他们依然是令人敬佩的辛勤园丁,年年岁岁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最让孙老师坚守的理由是在这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学校里,他找到了当老师的幸福感:33年的岁月5000多的学生,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感恩。
耕耘一方,与学生、同事共成长
南康中学作为农村中学,大多招收来自周边村镇学生。随手丢垃圾、讲话爆粗口、在校园穿拖鞋等等一些日常行为习惯虽与现代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在这里却很常见。农村学生们在养成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无疑要求农村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
孙益辉秉持着“把农村孩子培养成现代文明人”的理念,在教学中主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始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成长。但他和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更多的时候还是朋友关系。他们相互倾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孙益辉从班主任做起,历任教导处副主任、科研处主任、校长助理,现任南康中学教学副校长。他是特级教师, 多年担任中小学教师系列中级、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生化组组长。然而他的脚步远远不止于南康中学,止于化学课堂。
33年教龄,他的学生有广西高考状元,广西高考第二、第四名,更有北大、复旦、浙大、南开等名校学生。当然更多的是普通学生,他们虽没有傲人的成绩,但却是孙益辉在南中找到的“身为老师的幸福感”的重要原因。
他们不仅让孙老师实现了要把农村孩子培养成现代文明人的育人目标,还在平凡生活中给予他“感动”:办公室的绿植沾满的便签纸上满满的祝福与关心;在出差途中车祸后学生们忙前忙后,安排住院、找医生、处理事故后续事宜以及准备每天的营养餐,当然还少不了鲜花与慰问,更在他买房子装修时自告奋勇揽下所有活。
孙益辉不仅关注学生,也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 作为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他每学期都会为年轻教师进行三到五次的专题业务培训讲座,还组织开展“青蓝工程”活动,使全校青年教师得以更快的进步;也会每学年亲自带徒2-3名,所带本教研组多名年轻教师很快地成长为教学骨干,其中叶国然、吴伟东、苏时梅、欧传齐等老师多次获得市、县区表彰;此外,2006年,他受聘北海职业学院,承担对北海市化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把自己的经验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
在教学之外,孙益辉更专注于科研。在他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以来, 领导组织开展1个国家重点课题、2个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6个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取得了包括国家级重点课题、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在内的多项研究成果一等奖,使南康中学获得了“广西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
“明确目的、努力学习、拓宽领域,应对挑战、从容生活”,孙益辉站在父辈的角度看待年轻人的成长,希望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将经验分享,为青年人做指引。在他看来,如今的很多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看到有些年轻的老师稍微被安排些工作就抱怨不已。他提醒说,“青年人就应该有不尽的活力和热情,对不同的事物都要努力去尝试、去学习,每个地方都应该去看看去闯闯,不要有所拘束。累点、苦点经历了总有所收获。当然,还要懂得规划人生,认真思考人生的每一步要怎样走。”
或许也可以像他一般,三十三年一躬耕,无悔育桃李万千。
作 者:策划:宣传部 执笔:大学生通讯社 陈园园
发布单位:宣传部、新闻中心、校友总会秘书处
孙益辉老师与大学生通讯社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