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激情岁月 传承抗战精神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初露头角
1938年,抗战烽火正酣。随着广州、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大批文化人撤退至桂林。彼时尚未受到战火荼毒的桂林,成为了战争硝烟中的“绿洲”。资料显示,从1938年直至1944年湘桂大撤退的6年时间里,桂林接纳了全国数以千计的文化人士和数十个著名文化团体。在此期间,桂林的抗战文化蓬勃发展,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新闻、出版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南部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桂林文化城”声名远播。
历经70多年沉淀,“桂林文化城”的历史丰碑仍熠熠生辉,并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文化“金矿”之一。近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和广西文科中心桂学研究团队发起“温故桂林文化城”系列学术活动,从多维度探究历史,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西南剧展:重拾战火中的青春
“不,淑瑾,我们不能走,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很艰难,也是很复杂的……”
挣扎于抗战大业与家庭生活矛盾的纠葛中,田汉笔下的抗战知识分子形象被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演员”们演绎得惟妙惟肖。不久前,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动了“新西南剧展”工程,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排演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经典剧目,向曾经名震华夏的西南剧展致敬。
1944年初,由欧阳予倩、田汉、张家瑶、熊佛西、瞿白音、李文钊等全国知名文化人士组织,在桂林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戏剧活动,即“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西南剧展由蒋经国、李任仁等担任指导长,黄旭初、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社会名流均担当展会要职。
西南剧展不但开展了戏剧演出展览活动,以戏剧点燃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并且通过了《戏剧工作者公约》和大会《宣言》,轰动全国,成为“桂林文化城”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今年是西南剧展70周年。广西文科中心桂学研究团队以此为契机,打造“新西南剧展”,整合桂林高校戏剧资源,排演系列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剧目,通过“重演经典”“再造经典”的活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品质。与此同时“新西南剧展”还将通过桂林文化大舞台演出优秀剧目,使“桂林文化城”以舞台艺术的形式重现风采,并希望为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创制一个来自大学的演艺产品。
教育与实践:传承抗战文脉
“桂林文化城”带来的深远影响让抗战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成为了严肃命题。除打造“新西南剧展”,重现戏剧繁荣盛况之外,广西文科中心桂学研究团队还将在近两年内倾力构建“桂林文化城”课程体系,在高校开设“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桂林文化城戏剧欣赏、编导与表演”两门专业选修课和“桂林文化城系列讲座”一门公共通识课。团队还将与桂林地方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平台,面向社会,开展“桂林文化城系列专题讲座”,以“文化惠民”的方式积极响应“文化立市”战略,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
在象牙塔之外,桂学研究团队正积极筹划启动抗战主题田野调查工程。团队将组织高校师生,深入有关抗战时期战争遗址、文化遗址进行调研,获得抗战历史的直观体验。同时将通过撰写调查报告,为广西和桂林的文化发展提供思路,特别是为桂林建设抗战博物馆等文化项目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广西文科中心桂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黄伟林教授表示,“桂林文化城”研究是中国抗战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研究“桂林文化城”,不仅能够彰显广西和桂林在抗战时期的文化贡献,而且能够全面客观地再现中国抗战文化的全局,触摸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深层肌理。此外,发掘桂林抗战文化资源,探析“桂林文化城”形成的因与果,研究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贡献,有助于形成广西的文化自觉,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为今日广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思想资源,对提升广西文化影响力、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原文报道链接: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html/2014-04/25/content_1551043.htm?div=-1
作 者:桂林日报记者 谭彦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