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新华社广西分社在其专为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行业厅局、大型企事业单位领导同志提供决策参考的高端智库文本——《广西参考》上刊登了题为《跨省联手精耕细作 生态环境亟待关注——桂黔师大“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跨区域调研纪实》的专文。
《跨省联手精耕细作 生态环境亟待关注——桂黔师大“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跨区域调研纪实》专文是继该刊2012年10月26日刊登广西文科中心推动学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文——《“问题导向”把脉“八桂趋势” 需求“倒逼”社科服务转型---广西文科中心推动学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调查》和《新华社高管信息》2011年第10期刊登《制度建设破解“四大”难题 “两翼齐飞”推动社科发展——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调查》专文后,再度在高端智库文本全方位报道广西文科中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举措和成效。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跨省联手精耕细作 生态环境亟待关注
——桂黔师大“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跨区域调研纪实
珠江中上游是我国珠三角人文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发展态势如何,这一问题长时间以来缺乏阶段性研究。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通过联合开展“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调研,初步掌握了地方生态的复杂性、紧迫性,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珠江中上游生态现状亟待“全面掌握”
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的总称。流域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区,面积45.2万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众多,水道纵横交错。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整个珠江流域土地资源共66300万亩,其中耕地7200万亩,林地18900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拥有土地仅有9.31亩,约为全国人均拥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中上游作为珠江流域最为主要的水域资源,长期以来承担着珠三角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重任。但珠江中上游的水流资源状况、生态环境、文明进程、生态变迁等问题,迄今为止仍然缺乏全局性、宏观性、大范围、跨地域的研究和掌握。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林春逸说:“不掌握珠江中上游的生态现状,就无法对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历史发展作出正确的研究和评判,就无法充分掌握珠江流域的生态社会发展承载力,就无法对建设‘美丽广西’作出科学的研判,也无法真正开展珠江流域的合作,进而推进珠江流域的和谐发展。”
个案入手:精耕细作掌握全局现状
从2013年8月开始,广西师范大学与贵州师范大学一块,先后深入贵州安顺、关岭、六枝、贵阳、三都、从江、荔波,广西南丹、三江等地,就珠江中上游地区文明进程与生态变迁、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典型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文明研究等进行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次跨省区调研活动,采取的是田野社会学和个案研究密切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典型个案调查,了解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包括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现状,为研究该地区生态变迁提供参照依据;通过典型个案调查,了解珠江中上游地区壮、侗、苗、瑶等民族的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关系的适应策略、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现状,为研究该地区生态保护与民族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典型小流域实地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确定流域生态补偿的标准和计算方法,为研究该地区生态补偿提供依据。
在10多天时间里,调研组主要走访调研了贵州和广西境内多个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对当地的田园风光,建筑空间布局,部分村寨古建筑群,干阑式民居建筑与寨门、鼓楼、戏楼、风雨桥、祖母堂、土地庙、石板路巷等各色建筑进行了摄影、摄像,对人文遗产进行了录音、录像。
生态环境亟待深度保护
调研组组长林春逸教授、杨斌教授,调研组成员覃德清教授、宾长初教授、李晖博士等专家学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受多重因素影响,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和人文自然景观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威胁,亟待进行深度保护。
保护一:加快从全局上掌握珠江流域的整体自然资源和人文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专家建议:在“十二五”末期和“十三五”期间,加快建设涵盖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整体控制系统,实现对珠江流域整体自然资源的掌握,以便更加科学地进行研究和规划。
保护二:对濒临灭绝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包括类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文历史资源、贵州省六枝特区的梭嘎苗族社区等,前者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后者则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苗族社区,迫切需要进行深度保护。
保护三:对已经投入保护的环境和项目进行重新评价,以提高保护和研究程度。专家指出,一些珍贵的人文资源在上世纪80-90年代获得了相应的关注保护,部分地区建设了生态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但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近年来旅游开发、扶贫救助、新闻媒体、海外探险者纷至沓来,形成了对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遗产的巨大冲击。与此同时,生态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建设之后,也面临着升级换代、研究如何向纵深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联合调研组成员们表示: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阶段性挖掘,才能寻找到一条符合珠江流域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才能在跨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周边市场开拓、无障碍旅游圈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等合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记者 何丰伦)
作 者:新华社记者 何丰伦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广西参考》封面
,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