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报道:广西师范大学 校企结合科技兴桂 架起科研服务发展的桥梁
知识产权工作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大力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制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发展,实现了双赢。
“专利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科研成果才有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钟瑞添说。10月31日,在钟瑞添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广西师大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这是一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广西师大凝练研究方向,承担地方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重要平台。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有序工作着,墙上陈列柜里展示的是科研人员近年来的专利成果。
“这些都是纳米碳包覆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别看这些产品体积小,应用于生产后发挥的功效却很大。”广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李庆余介绍,这项专利成果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生产,相较于市面上的传统产品,不仅循环稳定性好,而且环保、使用寿命长。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桂林九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纳米碳包覆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科研成果的成功运用,只是广西师大众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缩影之一。
近年来,广西师大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42个厅局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平台,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针对广西支柱产业和广西特有资源的特点,学校在广西特色天然植物制品和药物研发、广西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环境生态保护与规划、环境治理与环境分析、锂离子电池电极等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基础和研发能力。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学校还建立起了开放性的科技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
“我们十分鼓励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钟瑞添举例说,师大鼓励教师、学生到高新区创办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对学校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专利在3年内未转让实施的,课题组可自行转化,并占有80%的股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广西师大鼓励科技人员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收到明显成效。
“我们生科院的博士利用科研成果完成的罗汉果育苗,在桂林市场前景非常好,科技服务于公司创造的产值达到上千万元,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钟瑞添说。此外,师大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铝电解碳素阳极抗氧化涂层技术成果也在企业转化实施,去年为企业节约碳素阳极4000吨,折合人民币1600万元。还有“罗汉果蛋白酶及其提取方法”“发酵型罗汉果酒及其酿造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给企业,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推动了大学产学研工作的开展。
在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奖励政策的激励下,广西师大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保障作用,提高了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和服务于地方生产发展的能力。近两年来,学校申请专利及获授权专利数量逐年增加,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从2010年的15项增加到2011年的18项,2012年的22项。2012年,学校获得桂林市发明专利申请先进单位称号。
“仅2012年,学校就有5项专利技术实现了签约交易,还有一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广西,尤其是桂林的社会经济发展。”钟瑞添说,广西师大将继续以科技兴桂为己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撑。(记者 孙敏)
桂林日报报道链接: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html/2013-11/05/content_1533753.htm
桂林电视台:http://www.gltvs.com/dianbo/201311/2013111120084713b8980d2aca4b62_4.shtml
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实施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制度,既服务了地方社会经济,又促进了学校发展,实现了双赢。
电动车操作灵活、低碳环保、消费支出低,这些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许多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市民在享受电动车带来的便利是也面临着一些烦恼。
市民:“电动车方便是很方便,但是如果不每天充电的话,比如像我这种上班骑得远的话,那在路上要遇到没电的情况就很不方便了。”
市民:“像我就遇到过一次(没电的情况),电动车骑到半路上,骑着骑着就没电了,然后我就只能推着,很麻烦。”
百姓的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目前,许多科研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地解决困扰市民的电动车充电难的问题。广西师大应用化学研究所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在这个研究所,已经有一批科研成果应用到了百姓的生活当中。其中纳米碳包覆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就是应用于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的一项成果。
广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李庆余:“这个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主要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这个它的优点在于 他的循环稳定性好 它的寿命长 环保等等优势。”
李所长介绍,用这项科研成果制造的锂离子电池,主要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领域,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桂林九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广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李庆余:“这个专利技术已经实际生产,已经批量生产出产品。”
在这项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为工业产品的背后,是广西师大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广西师大,师生们的科研成果只要获得专利授权,学校都将给予专项奖励,同时,专利年费的支出,也由学校承担。
广西师范大学 副校长 钟瑞添:“我们非常鼓励我们专利的成果,怎么向现实生产力的一个转化。比如说,鼓励我们的科技人员拿到这个专利来入股,他可以占到我们这个专利科技企业的股份的80% 。”
广西师大还明确提出,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是单纯地以申请专利、获得申请为标准,而是要看这项技术的转化产出以及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样一来,科技人员不仅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也在提高。目前,学校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一项技术正在企业转化实施,仅去年就已经为企业节约1600万元的开支。同时还有多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给企业,让地方经济发展在插上科技的翅膀后如虎添翼。
广西师范大学 副校长 钟瑞添:“2012年我们就有5项专利实现了签约交易。另外还有一批发明专利的,得到成功的转让,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整个广西,尤其是桂林的社会经济发展。”(刘洪波 李灿 通讯员 左建辉 )
作 者: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桂林日报》报道截图
,桂林电视台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