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的乡亲们身着瑶族特色服装,手持古老的瑶族传统乐器,其浓郁的民族风情立即吸引了师生们的注意……一场别开生面的授课拉开了序幕。日前,6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民间艺人,为广西师大音乐学院的400多名大学生带来了原生态的坳瑶民间舞蹈与音乐教学展示。学生们被深深震撼了: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过的上课体验,本来枯燥的课堂俨然变成了一场精彩的瑶族传统民间文艺盛宴。
“请进来”: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零距离交流
课堂上,乡亲们先后给同学们展示了瑶族独具特色的“三师舞”、“黄泥鼓舞”、“蝴蝶舞”和“钓鱼舞”。乡亲们头戴鬼神面具、手持红扇,在阵阵有力的鼓点伴奏下跳起了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神秘祭祀舞蹈。该舞主要由一个母鼓搭配四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居舞群中央,负责指挥和掌握整个舞蹈的节奏。在蝴蝶舞中,表演时一舞者于中间双手撑起有梁山伯、祝英台头像的道具,通过双手动作的变化模拟梁山伯与祝英台行走、交谈的场景,其余的舞者则手持红色的扇子随着节奏起舞,宛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风趣幽默的“钓鱼舞”夸张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钓鱼的过程。乡亲们矫健洒脱的舞姿和热情奔放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师生们。
黄泥鼓舞是金秀县大瑶山瑶族支系——坳瑶的传统民间舞蹈,黄泥鼓舞历史非常悠久,一千多年前已在瑶族族群中广为流传。传统的黄泥鼓舞蹈文化是坳瑶人民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里长大,没念过一天书的盘振武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在大学讲堂上展示舞蹈。“民族艺术这样受重视,让我有机会把这些技艺传承下去,我感到非常光荣和高兴。”
除舞蹈展示外,下古陈屯的乡亲们还为在场的音乐专业师生演唱了黄泥鼓歌和瑶歌,展示了坳瑶传统乐器黄泥鼓、瓦鼓和腰鼓。舞蹈专业的同学还踊跃走上讲台,请乡亲们传授“黄泥鼓舞”诀窍,希望从乡亲们那里了解到更多的金秀瑶族民间歌舞文化,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原生态的传统艺术文化,教学气氛达到了高潮。
原生态舞蹈“现身说法”
大学课堂为什么邀请普通村民来讲课?他们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这次课程的安排者——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何政荣教授,她告诉记者:“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请进’课堂,就是要让师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为师生们提供宝贵的少数民族民间舞素材。虽然每年都会有老师同学‘走出’课堂,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但受到时间、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受益的师生面很小。通过将少数民族歌舞‘请进’课堂的方式,全院的师生都可参与其中。”
何老师还表示,学院还会继续尝试开展其他“校地联合传承模式”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院开办桂剧彩调传承班,邀请专业的桂剧彩调演员对同学们进行教学等,以最大程度地宣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寻找继承与创新的最佳契合点。
此教学方式值得提倡
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们纷纷表示,平常看惯了很多专业舞蹈表演,今天能够亲眼看看民间艺人创作的艺术形象,感受他们在工作时的动作、形态,真是太难得了,这种教学效果生动、丰富,通俗易懂,他们很欢迎,也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教学实例走进大学课堂。
参与现场体验的王法同学就表示:“这个舞蹈的动作看似简单,可到学习的时候发现挺有难度的。”在台下认真观看表演的汤杭瑶同学也感叹到:“看过很多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今天看到的是最特别的,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道具,也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却用自然朴实的方式将梁祝演绎得别出心裁”。武宵荣同学则说:“我觉得这些民间艺人极富想象力,他们会巧妙地运用道具来抒发情感。这些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把这么原生态的舞蹈艺术引进课堂,并代代传承下去!”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负责人表示,将民间艺人请进大学课堂进行现场表演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应当提倡这类非常有效的直观教学方式。另外,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也有利于启发学生,促使他们进行艺术创造工作。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实施于一些艺术专业的课堂上,今后应当坚持并进一步提倡,这也可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个简单、基础的环节。
作 者:音乐学院 蒙志明 宣传部 张婷婷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