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驻村书记的一天

时间:2013-05-08浏览:4006

       编者按:5月6日,学校新闻网刊登的“图片新闻:驻村书记的一天”在我校引起强烈反响,仅三天时间该新闻的点击量就达到了1410条。现将校大学生通讯社记者采写的人物通讯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驻村帮扶情相系 真心实意解民忧


                       ——记桂林市资源县猴背村驻村第一书记苏威的一天


       2012年4月,他响应祖国号召,成为广西扶贫攻坚浪潮中的一员,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涯。他就是我校政治与行政学院老师苏威。白驹过隙,时光荏苒,驻村近一年,从喧嚣繁华的城市到自然纯朴的乡村,从一个高校行政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一年来,他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他又是如何在广阔的农村基层的沃土中磨练成长,开展工作的呢?为进一步了解驻村书记苏威的故事,4月27日,我校大学生通讯社记者走进猴背村,记录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平凡的一天。


       深入了解村民诉求,积极推进基础建设


        四月的猴背村阴雨绵绵,带着别样的春的气息,在潇潇春雨中,苏威撑着雨伞,踩着泥泞的村路,和村支书刘兴玲来到大花溪公路建设现场,开始了自己新一天的工作。


       施工现场的工人们冒着雨,奋力推着手推翻斗车前行,苏威一看这情景,急了。“老乡,今天雨比较大,太危险的工作就暂时先放放吧。”施工队员倒是满不在乎:“没关系的,书记,我们想修这条路想很久了,巴不得早点修完。”施工队员一脸兴奋,丝毫不顾及雨滴打湿衣服。“那也不行,咱们一起去那边的山洞避避雨吧。”不等村民搭话,苏威一把拉着他往山洞走去。


       “近来家里面情况如何?”、“施工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处?”在避雨的同时,苏威也不忘向村民了解道路施工进展、询问施工人员诉求,并就石拱桥建设、道路硬化等问题咨询了村民们的看法。苏威认真听着村民的话语,方言的关系让这位村书记异常专注。


       驻村以来,苏威始终坚持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通过进村入户访民情,与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谈心,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倾听群众意见,深入查找贫困原因,认真剖析存在问题,努力寻找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驻村书记,不能老呆在办公室里,必须深入群众,了解村民诉求。”当了解到大花溪屯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制约,一直未能有通屯公路,群众生活困难时,苏威积极邀请学校领导前往调研,并与龙胜县各级政府进行深入沟通,最终在去年6月,全长5.5公里的大花溪公路正式开工,实现了大花溪民众100多户居民多年修路的夙愿。


       “修通后的大花溪公路能与龙胜县江底乡相接,村民种植的百合、西红柿、罗汉果等经济作物通过公路运输,也可以进行规模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大花溪和猴背村的经济发展。”往回走的路上,苏威兴奋地说。


       着重打造拳头产业,帮助探索发展新路


       从大花溪公路建设现场出来,苏威匆匆赶往百合种植基地查看。猴背村山高地少,气候高寒湿润,林地、气候、水源均很适宜种植百合等高效农业品种。2012年,为了帮助猴背村村民脱贫致富,发展产业经济,我校投资5万元购买百合种子,在猴背村的山林里建成5亩的百合种植基地。


      对于靠山吃山的猴背村村民来说,种植业是他们的支柱产业,每年种植百合、罗汉果、西红柿的种植户达到285户,百合年产200吨以上、西红柿年产100吨以上。但是,由于资金等重要因素影响制约产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形成百合主产区经济效应。苏威告诉记者,百合是猴背村传统的种植产业,百合种植技术日趋成熟,但到目前为止,猴背村的百合种植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这是他最头疼的问题。


       “百合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制造浪漫而又醉人一种的花卉,驻村之后才知道,百合是广西桂北高寒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苏威打趣道。在百合地里,不懂百合生长习性的苏威,在村主任吴继平的指导下,用手轻轻翻开田土观察百合长势,并不时向吴主任询问百合种植的相关知识。


       “同样的种子,同时间放下去,为什么一个长得矮,一个长得高?”吴主任介绍说,现在百合种植基地内种植的百合多达五六个品种,其中不乏从湖南引进的高产品种。“多种品种的对比,有利于分析调研,更容易找到适合猴背村种植的品种。”苏威感慨,“我们进来也只能是把观念和理念带进来,真正的发展路子还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索。”


       加强官民互动沟通,及时解决群众问题


       从百合地里出来,汽车继续顺着碎石路缓慢前行,突然在一个斜坡上停住了。“看来是轮胎又报废了。”苏威苦笑道,急忙下车查看情况。驻村一年多,苏威的车子爆胎十余次,现在的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更换轮胎的各种技巧。“几乎每一次上来都会爆胎。”苏威边换轮胎边说,“但是不上来了解情况又不放心,能够听到村民的心里话,爆个胎也值了。”


       进山的路泥泞颠簸,刚行至蔡家公路施工现场,一位村民叫着“第一书记”就要拉苏威走,说是要帮忙解决问题。原来蔡家公路就离这位村民家几十米远,村民想请施工队帮忙修条小路到家门口,方便今后运送农产品和生活用品,但是施工人员却以修路里程数固定为由硬生生拒绝了。


      “希望村干部们能帮忙争取争取,去和施工队协商一下,把路能直接开到家门口,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村民说得质朴。问起他为何想到找“第一书记”解决问题,他说:“苏书记是从外面来的,见多识广,办事灵活,为我们村办成不少好事,找书记帮忙一定没问题。”苏威随即与施工队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希望他们能为村民着想,方便一点是一点,把路真正修得令村民满意。


       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满是疲惫的苏威带着白天在乡里买的肉菜到村民家中吃饭,由于经常下村调研,夜宿农家对苏威来说也是家常便饭:“我随时都背着手提电脑、衣服和相机,这样就是下村的时候也方便处理事情。”


       心系乡村幼儿教育,驻村实现心中梦想


       谈及未来的工作计划,苏威表示,希望能把猴背村小学再建起来。据他介绍,猴背村本来有一所小学,但由于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学校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存在了。“现在,村的孩子如果要上小学,必须走过二十多公里的山路,到河口小学上学。”苏威无奈的说。


       为了推动恢复猴背村小学,苏威和村领导一方面征集民意,逐层上报,利用地方优惠政策将小学重新建好;另一方面借助乡庆契机,完善教育资源,鼓励青壮年返乡创业,带动孩子回村上学。此外,苏威还联合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希望常青”游学计划,帮助乡村孩子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师大作为后盾单位是一个教育部门,真正的优势不是资金支持,而是智力支持。”在苏威看来,师大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通过知识改变他们,通过知识成就他们。“我们作为教育部门,对教育扶贫来说,做得越多,就对这里越有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谈及自己的中国梦,苏威表示最根本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他而言,扎实做好驻村工作,将国家的惠农政策真正的传达给村民是当前的首要大事:“如果农村群众的生活或者民生方面没得到改善,中国梦也无从谈起。”此外,苏威时常思考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作为师大定点扶贫工作前线人员,应该如何发挥后盾单位优势,整合资源?“我们不能光是找后盾单位拿钱,我们需要更多的领导关注这里,支持这里,到这里指导,给村民带来新理念,来支持这样一个贫困村的建设。”


       一年的乡村经历让苏威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梦”的含义,“真正的中国梦,不仅仅只存在于城市中,农村里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关心去爱护的人。哪一天猴背村村民的生活都有保障了,我的中国梦也就实现了。”苏威自豪地说。

      

       新闻链接:猴背村位于广西桂北瑶族高寒山区,与湖南省交界,与龙胜县相邻,距资源县城58公里,是全县最边远的区级贫困村。全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主要产业种植百合,是资源百合产区之一。2012年,全村共有贫困户203户,610人。2012年所有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1500元,人均年产粮230公斤,长期缺粮农户15户。 


    作    者:策划 宣传部 张婷婷 记者 大学生通讯社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