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人民网】关注报道我校教育学部“五融合”模式 构建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共同体



来源:新闻网 作者:蓝廖国 王金利 日期:2025-11-15 点击:10

近日,【人民网】关注报道我校教育学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学部党委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找准党建与事业“一融双高”着力点,通过“五融合”构建互融互促共同体,既夯实了党建基础,又推动学科发展、立德树人等业务工作屡创佳绩,为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现将报道转载分享。


构建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共同体 五维同频共振赋能高质量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找准推进党建与事业“一融双高”着力点,通过抓好党建业务“目标融合”“岗位融合”“制度融合”“资源融合”“实践融合”等“五融合”,构建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共同体,有力解决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党建基础不断夯实、学科发展屡创新高、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目标融合:强化党建业务互融互促意识

党建目标和业务目标融合,是党建业务互融互促的起点。为全面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监督、同考核”的一盘棋意识,把“一张蓝图”共绘到底。围绕“一流学科”建设,以“目标融合”促进“政治头脑”和“业务头脑”真正融合到一起。

 

岗位融合:找准党建业务互融互促切口

党建岗位和业务岗位融合,是党建业务互融互促的重要切口。学部党委注重把党务干部和业务干部协同培养,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与专业发展高级研修班”,不断促进学部教师专业发展与政治素养提升同向同行。实施关键岗位干部双向交叉任职制度,健全评优双向评价制度,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思政引领力。

 

制度融合:建立党建业务互融互促机制

党建和业务机制融合,是党建业务互融互促的关键环节。学部从确权明责入手,不断理顺党委与行政的关系,持续健全优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定期与不定期沟通制度。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落实党的领导,持续厘清党政权责边界,着力构建学部的现代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党委研究决定、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科学界定党委“定”和“议”的职责范围。将党建纳入到各类评优标准体系中,并作为前置条件,建立党建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融合机制,不断在制度、机制上促进党建业务互融互促。

 

资源融合:提供党建业务互融互促保障

党建资源和业务资源融合,是党建业务互融互促的必要保障。学部党委持续推进党建和业务在经费、场地、平台等资源方面实现共享,拓宽师生成长渠道。设置党建科研项目,将思想引领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以高质量理论成果推动学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党员之家、教工之家、党员学习空间等活动场地,兼顾支部活动、学术交流、党建展示等多种功能,在空间载体上促进党建业务融合。完善党政领导班子联系支部制度,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只下达“过河”任务,还必须提供过河的“桥”和“船”,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实践融合:擦亮党建业务互融互相品牌

党建实践和业务实践融合,是党建业务互融互促的必经之路。既要把理论学深学透,更要解决实际问题,是学部党委各党支部主题党日的重要特色。党支部依托专业特色,对照“七个有力”标准,在“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未来教师”“彰显志愿服务”“构建品牌矩阵”等方面下功夫,突出专业发展重点,提升实践活动内涵,不断擦亮党建业务互融互相品牌。针对教工党支部,创设弘扬“教育家精神”大讲堂。针对学生党支部,立足“培育未来教师”,全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打造“美丽教师文化节”“导学同研,学而优术”“青年博士党员讲堂”“雁园争鸣”“独秀研究生学术沙龙”等系列“党建+”实践活动,创新育人方式、形成育人合力。除此之外,师生党支部实践“彰显志愿服务”,依托“艺心为你”等系列党建活动品牌,加强党建实践基地和党员先锋岗建设,造就如“小太阳暖心社”“小鲸鱼”“红雁”等一批“看得见、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项目。

 

通过“五融合”,学部党建工作质效一年一台阶,学部党委被评为自治区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首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标杆院系,下属党支部获得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广西高校星级党支部。在党建引领下,业务工作成绩年年有跨越,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获批,5个本科专业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2项,1个教师团队获批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部荣获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报道链接:http://gx.people.com.cn/n2/2025/1113/c179462-41410828.html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