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人民网】关注报道我校文学院国家中文基地班重庆研学赋能拔尖人才培养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5-11-14 点击:10

11月12日,【人民网】关注报道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国家中文基地班赴重庆开展为期五天的研学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以“渝桂文脉相承 研学共育英才”为主题,通过打造“行走的微课”育人品牌,将课堂延伸至文化场馆、红色遗址与高校校园,推动中文拔尖人才培养从“课堂讲授”向“实践体悟”深度转型,为学校国家文科基地和自治区级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行走的微课”:广西师大文学院国家中文基地班重庆研学赋能拔尖人才培养


11月4日-8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国家中文基地班赴重庆开展为期五天的研学交流活动。该学院副院长、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负责人蓝善康带领学院教师代表和30名基地班学生参与本次研学。此次以“渝桂文脉相承 研学共育英才”为主题的实践,通过打造“行走的微课”育人品牌,将课堂延伸至文化场馆、红色遗址与高校校园,推动中文拔尖人才培养从“课堂讲授”向“实践体悟”深度转型,为学校国家文科基地和自治区级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文脉浸润:文学现场激活文化认知

 

“从老舍先生的手稿中,能清晰感受到抗战时期文人的家国担当。”在重庆老舍旧居暨四世同堂纪念馆,基地班学生围着展柜中泛黄的文稿轻声交流。研学团队以“实物+讲解+研讨”模式,在史料与场景中还原文学大师创作历程,蓝善康结合抗战时期老舍寓居重庆的时代背景现场授课,讲述老舍鞠躬尽瘁从事文化抗战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现场探讨“文学与时代命运”的深层关联。

 

西南大学吴宓纪念堂内,师生通过珍贵手稿、生平影像,体悟吴宓“中西合璧、文理融通”的治学理念;湖广会馆里,雕梁画栋间的巴蜀建筑艺术与“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明特质。基地班学生吴凯儒表示:“以往在课本上了解的文化知识,如今在实地探访中变得可触可感,实景化学习让文化认知更具深度与温度。”

 

红色铸魂:革命遗址厚植家国情怀

 

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师生结合桂渝两地抗战文脉关联,重温桂林文化城与重庆抗战文化的联动故事。研学团队还沿着“桂园—周公馆—红岩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红色路线,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温革命历史。

 

在桂园,师生驻足于重庆谈判历史场景复原展区,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不懈努力;白公馆、渣滓洞遗址内,江竹筠、许建业等烈士的英勇事迹,让学生在庄严肃立中强化历史责任感。基地班学生黄俪媛表示“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家国情怀’的重量。”

 

校际联动:协同育人拓宽培养视野

 

作为“行走的微课”重要环节,研学团队走进西南大学文学院,与该院围绕拔尖人才培养、师范生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文创意写作教学等议题开展深度座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等分享了课程体系创新、跨学科培养机制等经验,李永东教授以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从多维视角解读现代文学经典;基地班学生还与西南大学文学院学生同上夏志颖老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C》课程,近距离感受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在互动交流中拓宽学术视野。

 

参与座谈的学生表示“校际联动让我们看到不同高校的培养特色,为今后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此次交流为两校拔尖学生培养搭建了交流互鉴平台。

 

实践赋能:多元形式提升综合素养

 

从文化场馆的文献研读,到红色遗址的精神感悟,再到高校课堂的学术交流,“行走的微课”通过多元形式实现“学思践悟”有机融合。这是继今年5月基地班赴长沙开展“行走的微课”研学活动的又一实践。基地班学生不仅在实地探访中夯实专业基础、开阔视野,也在小组研讨、成果分享中提升综合素养。(吴凯儒、唐婷婷)


报道链接:http://gx.people.com.cn/n2/2025/1112/c179462-41409514.html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