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我校全体师生热切关注盛会实况,学习热议全会精神。全体师生一致表示要将会议提出的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职改办主任/人才办主任 赖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的“十五五”战略蓝图和大会公报中关于“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论述,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下一步,我将和同事们一起,切实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的人事人才工作,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战场上。我们将紧密围绕新时代学校“1248”总体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核心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引育为突破,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人事综合改革为驱动,紧扣“调控规模、优化结构、分类管理、提质增效”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教务处处长 魏代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我们深刻认识到,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与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校正以制定“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结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我们将持续优化本科专业调整机制,重点布局新兴专业、急需专业,逐步淘汰就业率低、办学质量不高、重复建设的专业。同时,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构建复合创新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确保专业调整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四梁八柱”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人才支撑。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院长 李冬梅:
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国际处处长,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部署,倍感使命光荣。全会提出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要求,为高校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我校“十五五”对外开放专项规划正紧扣全会精神推进,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聚焦三大重点:一是深化与东盟高校的教育合作,拓展师生交流“朋友圈”;二是对接国际高标准教育规则,升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三是打造区域特色智库,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未来,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把规划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开放成果,打造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典范,为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贡献高校力量。
基建处处长 陈欢欣: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我更加坚信:“存量提质+绿色增量”正是学校基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航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规划定调,面对雁山校区剩余地块稀缺现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闲置场地,优化校园空间布局。下一步,基建处将重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启动雁山校区西南侧地块环境整治工程,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不断提升校园基础设施的文化底蕴和育人功能,实施校园空间模块化、功能性规划,推进相近学科空间集约整合建设,逐步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智慧、绿色、人文”的现代校园,打造“会呼吸、能生长、可讲故事”的绿色智慧校园范式,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和师生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支撑。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唐振军: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蓝图,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计算机学院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依托计算机科学自治区级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多源信息挖掘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基地,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加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人工智能领域的拔尖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孟宪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战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品质、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安全屏障,都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情。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和内涵,自觉把这些目标和内容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科研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是与国家同命运呼吸的,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与自己的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增强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为实现“十五五”规划目标任务贡献力量。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越南研究院院长 陈国保:
推动越南研究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十月的神州大地天高云阔,山河壮丽。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长期从事越南历史及中越关系史研究的学者,在深入学习全会公报后,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全会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特别强调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我国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亟需深入观察世情,尤其是加强对周边国家的研究。越南作为中国重要邻邦,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深入研究越南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发展状况,对于促进中越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服务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将立足本职,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推进越南研究走向高质量发展,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付广越: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让身为科学教育专业的我,明晰了肩负的时代责任。科学教育应多留些探索与发现的空间,以热爱为动力,引领学生从技术体验升华至科学认知。我们团队折出的“纸青蛙”跳出1.45米吉尼斯世界纪录,其Z型结构中藏着的弹性势能原理,恰是“低成本、高价值”实践的生动注脚。它跃过的不仅是刻度尺,更是科学教育多元发展的新可能。未来,我愿与同仁们一道,把更多这类可触可感的探究带入课堂,打破知识灌输的惯性,用真实的科学实践,点亮孩子们眼中的探索之光,为培育创新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
音乐学院2025级音乐学专业本科生 石唯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邕剧,承载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记忆,这份指引更坚定了我传承创新邕剧的信念。在“00后话百年”宣讲比赛中,我结合邕剧《老背少》剧目的故事作分享,吸引了不少同学在课后追问非遗技艺,这正是对“活化传承”要求的实践。未来,我将持续以专业为基,用音乐教育技能推广邕剧,让这门有“硬桥实马”武戏特色的艺术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生,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