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广西云】报道我校“智”助社岭村 解锁竹产业振兴密码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5-05-14 点击:10

5月13日,【广西云】报道我校“智”助社岭村 解锁竹产业振兴密码。近日,广西师范大学与资源县合作共建的高山竹笋加工基地及农产品产学研基地在社岭村正式启用,标志着持续十一年的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在我校多年帮扶支持下,社岭村立足竹林资源建设加工基地,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竹产业全链条升级,构建“五链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共同富裕新范式。

 

现将报道转载分享。

 

广西师范大学“智”助社岭村 解锁竹产业振兴密码

 

在桂北竹海翻涌的青山翠谷间,一场持续十一年的校地“双向奔赴”正谱写着乡村振兴新乐章。近日,广西师范大学与资源县共建的高山竹笋加工基地和高山农产品产学研基地正式落成,以科技创新为笔,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一根竹”撬动全产业链的共富图景。

 

从竹海摇曳的社岭村望向远方,高校智库的智慧之光正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当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遇见瑶乡的晨雾,当学术论文的数据化作笋农的笑颜,这场持续十一年的校地“联姻”印证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是高等教育最美的注脚。

 

资源破局:激活竹林里的“金山银山”

走进中峰镇社岭村,5.6万亩竹林织就的绿色海洋随风涌动。这个毛竹覆盖率超90%的瑶乡古村,曾经守着“金山银山”却难觅发展路径。“过去笋农凌晨三点就要背竹下山,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精深加工。”村支书谭国华指着崭新的加工基地介绍道。

 

社岭村是广西师范大学定点帮扶资源县六个脱贫村之一,广西师范大学持续帮扶累计投入20余万元专项经费。在广西师范大学的鼎力支持下,社岭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立足天然竹林资源富集优势,以高山竹笋加工为产业发展突破口,以增强竹林生产“供应链”、扩宽竹业发展“产业链”、延伸竹林产业“价值链”为发展目标,聚焦做深“一根竹”,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顺利建成社岭村高山竹笋加工基地,真正让“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

 

科技破壁:静电场锁住“春天的味道”

在智能化的加工车间,静电场干燥技术体系正在改写传统竹笋加工史。通过“竹笋采收、精细剥壳、深层洗净、精准切片、控温烘干、真空封装”的核心六步加工工艺流程,使竹笋产品加工周期缩短40%,损耗率从35%锐减至8%,让“锁住春天的味道”成为现实。

 

“加工基地设备先进、功能多样,不仅可以加工各类品种的竹笋,还可用来烘干黄精、钩藤、罗汉果等中药材,野生香菇、蘑菇、黑木耳、高山云雾茶和高山果蔬等农产品。”广西师范大学派驻社岭村第一书记代猛介绍,该基地已形成集生态种植、智能烘干、包装仓储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还培育了新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真正实现了社岭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比翼双飞”。

 

双向赋能:产学研共同体激活振兴引擎

在占地面积超2000㎡的广西师范大学高山农产品产学研基地,高山冷水鱼高密度养殖基地与高山竹笋加工基地比邻而建,原社岭小学三层教学楼和广场改造重装,变身乡村振兴“田野课堂”和“农技大讲堂”。

 

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教授带着学生检测冷水鱼养殖水质,设计学院的师生倾力设计农产品包装,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团队手把手培训农产品加工“新农人”。在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三个持续”承诺支撑下(持续开展农产品进校园、持续投入项目经费、持续培育技术骨干),“高校+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的创新模式催生裂变效应:建成全区首个村级竹产业全链条体系,开发8个深加工产品,带动户均年增收4000元。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树祥在加工基地揭牌仪式上表示:“我们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让科技成果真正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机制创新:“五链协同”打造共富范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新产业新业态是盘活乡村资源、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渠道和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支撑。

 

中峰镇镇长王艺华将“社岭模式”概括为“五链协同”:高校智库链对接地方资源链,企业市场链激活农户生产链,数字技术链赋能全价值链。基地创新构建“四大体系”:构建形成村、屯、组、网格一体化的低产竹林改造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党支部+公司+联合社+基地+大户”一体化的竹林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开发各类竹笋加工为一体的精深加工体系,构建依托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竹林低改、品比、保鲜、烘干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为支撑的科技保障体系。

 

随着首批印着“社岭高品”标识的笋干产品试烘和包装成功,这场校地“联姻”正迸发蓬勃生机。资源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驻村工作队队长李传华和广西师范大学新派驻社岭村第一书记李鹏程表示,未来两年,社岭村将依托两大基地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即:培养百名新农人、组织百名大学生来村开展研学、带动本地百户挖笋增收、助力基地农产品销售额超百万元),让桂北瑶乡高山珍宝真正“出山入市”。


报道链接:

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22116811098877952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