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学习强国】关注我校红色校史,邓军书记领衔回顾陈望道先生与我校深厚的历史渊源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1-03-18 点击:4283

3月18日,学习强国平台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做星星的野火”——革命先驱陈望道在广西”为题,回顾陈望道先生在我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红色足迹,我校邓军书记领衔纪念陈望道先生,畅谈新时代传承陈望道精神的学习心声。文章提出,斯人远去,真理永驻。如今,红色校史已经成为广西师范大学铸魂育人的宝贵资源。作为广西唯一一所拥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广西师范大学正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将报道全文分享如下: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做星星的野火”——革命先驱陈望道在广西

钢笔画:“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翻译《共产党宣言》。杨宏富 作


广西师范大学师生行走在望道路上。


陈望道故居。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的学生,纷纷走在“望道路”上感受春天的气息,追寻真理的足迹。“望道路”是广西师范大学为了纪念曾在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的陈望道先生而命名的。再过几个月,这里还将增加一道重量级的文化景观——陈望道先生的雕像。


100年前,年仅29岁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陈望道,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全文引入了中国,这为暗夜中的中国照亮了前路,为无数革命者找到了信仰。


1935年6月,陈望道应陈此生邀请,到桂林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初到广西的他不改“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志向,创办了《月牙》校刊,发刊词中的一句话足以体现陈望道带领进步师生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借这个刊物,做星星的野火,好去燃烧起那被压伏在反动统治下的民众的心里的革命烈焰,一齐起来,廓清一切黑暗的反动势力,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陈望道一生都在践行他许下的誓言。正如在广西任教期间,他努力推动广西党组织的发展。


《月牙》第九十期合刊,反法西斯专号。

1936年4月5日,广西师专剧团在《桂林日报》发布第二次公演公告。


陈望道在广西培养了一批进步学生,为桂林乃至广西作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1月,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3名毕业生刘敦安、梁寂溪、凌焕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陆续发展了几名学生党员。1936年9月,曾在《月牙》刊物担任编委的毕业生陶保桓和曾世钦回桂林重建了中共桂林党支部,陶保桓任支部书记。不久后,他们发展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转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的学生李殷丹、路璠等人入党,成立了广西高校第一个党支部。后来,陶保桓还带领进步青年重建了中共柳州党支部,创建了中共融县党支部。


斯人远去,真理永驻。如今,红色校史已经成为广西师范大学铸魂育人的宝贵资源。作为广西唯一一所拥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广西师范大学正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峥嵘岁月:“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青年陈望道在建党初期


100年前,一位年仅29岁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陈望道,第一个把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全文引入中国。为了践行《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邵力子等一群年轻人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以下简称中共上海早期组织)。在当时,陈望道身为劳工部长,在办刊物、办学校和办工会发动工人群众方面都做了许多事情。


青年陈望道,在建党初期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译《共产党宣言》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年仅28岁的陈望道匆匆从日本回到国内,担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国文科教员。1920年3月下旬,因从事国文和国文教育的改革酿成了“一师风潮”,陈望道不得不选择离开。


就在此时,陈望道接到邵力子的一封来信,从中得知要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消息。在1919—1920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报纸上已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的章节和片段,但还没有一个人用全文把它介绍到中国来。陈望道在接受邵力子的推荐后,于1920年3月底回到家乡着手翻译工作。


为了安全和避开各种干扰,能静下心来专心地译书,陈望道躲进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由于夜以继日地工作,陈望道消瘦了许多,他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天,特地包了粽子,配上义乌盛产的红糖,给他补补身体。过了一会儿,母亲进来收拾碗碟,却见陈望道满嘴墨汁。原来他全神贯注于斟酌字句,竟将砚台里的墨汁当做红糖蘸着粽子吃了。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全文翻译工作。


由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在1920—1938年的18年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重印了近40个版本。


在1920年8月陈独秀发函至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要求他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同时,也寄去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成了全国各地早期组织成立时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同时,它还影响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整整一代人。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的窑洞前毛泽东曾对外国记者斯诺说:“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书就是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邓小平也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此外,1920—1938年年间出版的陈译《共产党宣言》的广为传播,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年)和抗日战争(1937—1945年)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可以说,100年来,在《共产党宣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才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全过程,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约上海建党,为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重要贡献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应邀到上海任《星期评论》编辑。当时,李汉俊、沈玄庐在负责《星期评论》的编辑工作。此前,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也住在附近。陈望道、陈独秀、李汉俊、邵力之等人,因为都住在法租界,经常在一起交谈,越谈越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于是便在1920年5月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研究会吸收的成员,起初比较宽,只要有兴趣的都可以参加,没有纲领,会员入会没有成文的手续,后来就严格了。开始参加的人有陈独秀、沈雁冰、李达、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等,以后又吸收了沈玄庐、俞秀松、施存统等,总共不到10个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对外的公开名称,内部叫共产党,有组织机构,有书记。陈独秀任书记,陈望道任劳工部长,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等为研究会的核心。


1920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上海早期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地点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杨明斋、俞秀松、施存统、李达、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启汉、袁振英、李中、沈泽民等,身为书记的陈独秀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也组织支部(或小组)。1920年下半年,陈独秀应邀去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望道曾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理书记。这个中共上海早期组织,实际上成了全国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后,陈望道在办刊物、办学校和发动工人群众方面所做的诸多工作,为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在办刊物方面,他作为《新青年》的主编和《共产党》月刊的编辑,为《新青年》树马克思主义旗帜和使上海早期组织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次,作为《劳动界》的执行编委和主要撰稿人,为建党初期发动工人群众、筹建中国共产党,同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办学校和发动工人群众方面,陈望道参与创办了小沙渡路工人夜校、平民女校和外国语学社,同时领导成立了邮电工会、纺织工会和机器工会等工人组织,为发动工人群众、培养年青干部作出了贡献。


身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之一的陈望道,也为1920年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作出了贡献。(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之子)(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西师范大学宣传部提供)


革命故事:他在八桂大地播撒真理


众所周知,陈望道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更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


陈望道把教师作为终身职业,曾先后在浙江一师、复旦大学等学校任教。鲜为人知的是,1935年8月,陈望道离开了大都市上海,来到桂林,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36年6月,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被撤销,整体转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社会学系,陈望道继续留任,成为中文系首任系主任,直至1937年7月中文系、社会学系被广西当局解散,他才离开桂林回到上海。


短暂的两年时光,陈望道把真理的种子播撒在八桂大地上。他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倡导新文学,传播新文化,发起话剧运动,创办《月牙》校刊和《普罗米修斯》壁报,助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为国统区唯一一所敢于公开讲马克思主义的高校,被誉为“小莫斯科”,为广西的革命事业输送了强劲的青春力量。


负起文化运动的责任


1935年9月初,建校3周年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举行开学典礼,陈望道作为新聘教师代表,作了题为《怎样负起文化运动的责任》的演讲,给全校师生强烈的反封建启示和号召。任教期间,陈望道以话剧和报刊为抓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了一场又一场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1935年冬,陈望道带领师生组建剧团,他担任团长,并和夏征农、杨潮两位教师组成三人领导小组,动员全校师生100多人参加,先后举行两次盛大的话剧公演。第一次话剧公演是在1935年底、1936年初,配合“一二·九”爱国运动,排演了欧阳予倩的《屏风后》和日本菊池宽的《父归》两个独幕剧并在校内外上演。1936年4月,在著名左翼导演沈西苓的加持下,第二次话剧公演上演了苏联脱烈泰耶夫的《怒吼吧,中国!》和俄国果戈里的《巡按》(又译《钦差大臣》)两个多幕剧,比第一次公演规模更大,观众更多,还有观众从柳州、南宁专程赶来。


在陈望道的引导下,喜爱新文学的学生们组成新文艺研究会。陈望道又出面与《桂林日报》总编协商,每周借该报副刊一半版面,出一期《文艺周刊》,陆续发表学生们的新诗、散文、短篇小说、文艺短评和翻译作品,这也为桂林城增添了一个文化运动新阵地。


吹响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


1935年的中国,内忧外患。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后又蚕食华北。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陈望道到校后立即着手创办校刊《月牙》。


发刊词中的一句话足以体现陈望道带领进步师生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借这个刊物,做星星的野火,好去燃烧起那被压伏在反动统治下的民众的心里的革命烈焰,一齐起来,廓清一切黑暗的反动势力,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并推动中国文化,正式踏上一个新的阶段。”


《月牙》的内容涉及国内外时事评论、社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和介绍等,还特别制作了“抗日专号”“反文言文专号”“反法西斯专号”,在广西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编委会学生成员陈大文回忆说:“《月牙》最可贵的贡献,是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指明了方向。”


培养进步青年学生


陈望道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学生。


1936年1月,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就有3名毕业生刘敦安、梁寂溪、凌焕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陆续发展了几名学生党员。1936年9月,曾在《月牙》刊物担任编委的毕业生陶保桓和曾世钦回桂林重建了中共桂林党支部,陶保桓任支部书记。不久后,他们发展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转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的学生李殷丹、路璠等人入党,成立广西高校第一个党支部。后来,陶保桓还带领进步青年重建中共柳州党支部,创建中共融县党支部。(作者:谢婷婷)


逐梦前行:传承望道精神 践行育人使命



陈望道先生为广西师范大学的红色校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一代代师大人倍感骄傲、备受鼓舞。新时代的师大人更有决心将勇于追寻真理、敢于担当创新的望道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秉持红色基因,传承望道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教育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主基地作用,建设一流课程、办好一流专业、培育一流人才。按照高精尖的要求,突出人才培养的品牌意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创新“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顺利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成为国家一流课程。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持续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灵魂课程”,在提高育人质量上下功夫,探索出思政课“课堂专题教学+课后实践研修+网络自主学习+多元学习评价”的四位一体新模式,实现了讲授课堂“活起来”,讨论课堂“热起来”,实践课堂“动起来”,网络课堂“实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金课”。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主攻方向,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体系,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积极开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西的生动实践”“红色广西”“杨东莼”等校本课程,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实施“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计划”,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指导作用,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充分发掘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广西地方文化资源、多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完善学校十大育人体系,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向发力、合力强大的“大思政”格局。


进一步发挥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作用。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走在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高校的前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今后将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成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榜样标杆,成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学术高地,成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引领者,成为助推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高端新型智库,成为推进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强阵地,成为立足区域实践、面向东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平台。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邓军)


报道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225603044818154802&item_id=5225603044818154802&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hare_to=wx_feed&source=share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