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专版报道我校“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5-03-04浏览:10

3月4日,广西日报15版“人工智能在高校”专栏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动实践,“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我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的经验成果。“声音”专栏刊登我校党委书记贺祖斌和校长孙杰远共话AI赋能教育教学的师大声音。文章指出,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简称“广西师大”)精心完善、优化学科布局,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生动演绎着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活实践。


AI时代怎么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师大课堂中的“教”与“学”有怎么样的变化?有哪些创新平台正展现其独特优势和作用?今后该往何处发力?跟着《广西日报》的媒体视角,看看AI如何与广西师大擦出新时代教育火花。


声音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贺祖斌:

面对新一轮变革,广西师大将主动投身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的前沿实践,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努力在创新实干中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着眼国家战略,广西师大将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医学等领域合作,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孙杰远: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变革着教育模式。广西师大应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浪潮,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人工智能融入学科建设、教学创新与科研探索,推动人才培养机制革新,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跨界思维、创新能力与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广西师范大学:生动实践,“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 董 宁婧怡 董晓艳


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之势,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领域。从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2023年成功获批建设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到前不久正式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全面测试工作,并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简称“广西师大”)精心完善、优化学科布局,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生动演绎着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活实践。


1 谋篇布局,下好学科发展“先手棋”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学科统筹乃是开局的关键“破题点”。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旨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该研究院依托学校深厚学科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致力在智能教育、智慧农业、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应用开发。


近年来,该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通过与企业、政府机构深度合作,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应用,为广西及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1年,广西师大迎来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学生。该专业课程设置涵盖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最优化原理与方法、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等硬核课程。当前,广西师大人工智能学院挂靠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拥有广西一流学科软件工程,该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进入全国前15%,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8年获批软件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23年获批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正式开启人工智能领域博士后培养工作。

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李先贤教授在为学生们讲授区块链技术及应用。 (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供图)



刚刚落幕的广西师大2025年工作布置会提出,要“适应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治理等前沿领域需求,加快专业设置调整,鼓励学科之间开展深度交叉融合,探索构建AI赋能的学科交叉生态,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级交叉学科核心驱动力,推动学科融合创新。”可见,在精心布局和师大智慧的高效运作下,广西师大正持续拓展“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边界。


2 创新驱动,细耕科创平台“试验田”


在学科布局稳步推进基础上,广西师大积极建设人工智能超算集群与深度学习平台,先后涌现出学生智能画像平台、教育数据安全融合区块链平台、农牧产品溯源平台、中移物联网卡管理平台等社会服务优秀案例。


近年来,以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广西师大科研创新平台动作频频、成绩斐然。2023年,广西师大获批建设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教育大数据治理、区块链技术应用、智能教育为核心研究方向,致力构建覆盖广西和东盟国家的教育大数据共享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广西师大研究领域也在持续丰富更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建设机器人基地、人工智能研究院、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研究基地和兴华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等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应用”亦是近期师生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广西师大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医药创新发展战略”和“广西医药大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建有天然药物加工及功效助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致力于天然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此外,广西师大聚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智能优化算法等技术在精准医疗、药物研发、生物医药文献分析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展流式细胞分析、癌症驱动通路识别、广西特色民族药研发和生物医药大模型研发等工作;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流式细胞分析仪器与系统远销世界各地,目前已在18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广西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谭宇飞与学生团队在联动调试六轴机械臂和Pepper人形机器人。宁婧怡/摄


智能视觉技术开放应用方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应用方向、类脑计算、神经计算与跨学科应用方向……学校相关科研团队正不断激发创新动能,利用科研创新平台开展特色研究,产出前沿成果。广西师大教授唐振军表示,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大力推进智能教育方向的发展,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研究工作,为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3 协同共育,激活人才培养“一池春水”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的背后,是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广西师大始终秉持“创新发展靠人才,人才培育靠教师教育”理念,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建设。


从教四十余年的教授罗星凯,牵头成立的兴华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正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链条科技教育人才,这也是广西师大在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创新实践。近年来,该平台通过开展科学探究课程、举办科技创新竞赛、组织教师培训等方式,推动了科学教育普及和创新,成为广西科学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


2024年,广西师范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与广西交科集团联手研发的轻量化拉索检测机器人亮相。作为广西师大机器人学科竞赛的指导老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的秦运柏带领智能机器人基地创新团队,依托广西电子信息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教学”优资平台,开展“新工科+人工智能”的第二课堂“新工科智能+教学方式”。经过10年摸索,开发出具备“先进视觉感知+高速高稳定机电+高性能处理器”的广西师大自研机器人系统,并形成了电子大类“新工科+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秦运柏等教师指导下,广西师大在高水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大赛中屡获佳绩,在2024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和2024年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共斩获包括全国冠亚季军在内大奖15项。


报道截图:


报道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03-04&code=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