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西】刊发旷永青副书记理论文章:“三个发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时间:2024-11-20浏览:10

近日,《当代广西》2024年第22期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旷永青教授的理论文章《“三个发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文章从“深刻认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全面把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时代性”“充分发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联动性”三个方面出发,深刻剖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文章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全社会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如何多措并举促进他们高质量充分就业,以有效支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这是当前亟须认真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


现将文章原文分享如下:

 

“三个发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毕业生是全社会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如何多措并举促进他们高质量充分就业,以有效支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这是当前亟须认真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

 

深刻认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以实现自身生活的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进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就业提质扩容的根本举措,是高校毕业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化繁荣、社会进步。

 

全面把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时代性

 

从就业规模看,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都稳定在1000万人以上。此外,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市场供需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连年扩招,政策性岗位扩容难度加大。据中智招聘网对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分析,国企就业职位整体供需比约为3.5∶1,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简历投递占平台总投递量的31.3%,而市场化招聘需求同比下降10.14%,就业难度加大。从人职匹配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受教育程度越高,实现与劳动力市场匹配时间越长的特点,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端与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端存在一定错位,“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从就业观念看,受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求稳仍然是高校毕业生求职主基调,考研、考公、考编热度不减,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增多。从监测评价看,“付费内推”“培训贷款”等乱象时有发生,容易引发涉稳就业舆情。此外,就业监测结果未能及时在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形成闭环,影响了就业政策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充分发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联动性

 

在就业政策协同上持续发力,全维度优化就业环境。一是强化财政政策支持。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就业补贴,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给予财政奖励,提升企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同时,加大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强化产业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高校、企业和政府应相互协作,及时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适配。三是强化区域政策支持。发挥区域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单位就业,同时畅通基层就业渠道,让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四是强化企业政策支持。切实保障和推动民营企业、实体经济壮大发展,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在就业供需匹配上持续发力,全方位拓展就业资源渠道。一是加大政校行企协同力。聚合国家、地方和行业组织等各方面资源,加快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分区域、分行业组织校企供需精准对接活动,推动政校行企协同联动。二是加大就业实习联动力。高校应紧密对接社会需要、产业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立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实习实践的岗位容纳量和匹配度,促进更多学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三是加大校园招聘吸纳力。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招聘计划,发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校友企业在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此外,依托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企业与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就业育人上持续发力,全过程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一是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前置化。高校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指导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就业育人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二是推进就业能力培训项目化。高校用好“宏志助航”项目等培训资源,通过模拟面试、职场体验、就业见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技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支持力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三是推进就业指导服务个性化。推动行业、企业、专家等优质就业指导服务进校园,参与市场跟踪、创新创业、队伍建设、课程开发、职规大赛等工作。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团队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四是推进就业评价体系科学化。制定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全面完善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机制,及时编制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专业红黄牌预警,为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报道链接:

https://www.ddgx.cn/show/79736/u0s243225792p243224409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