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社会实践“必修课”,心怀热忱绘青春

时间:2024-03-04浏览:10

寒假期间,一批批师大学子深入基层、扎根热土。他们在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中挥洒青春、磨练自我……寒假社会实践回放,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师大学子这份“热辣滚烫”的优秀答卷!


探索传承之路,弘扬文化自信


当代青年应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师大学子们积极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出精彩纷呈的传承之路。

 

“国学进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研究团队将国学与英语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调研过程中,研究团队在中小学思政课堂上发现了国学“失语”的现状。2021级本科生王樱晓说道,“虽然传统国学教育缺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师资力量不足,但学生们对国学依然充满热情。”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国学教学有着极大的潜力。“我们希望将国学融入英语教学中,解决国学‘失语’问题,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国学团队合影

 国学团队课堂照片


 “仰望者”志愿公益团队则在“黄昌典”毛笔的宣传之路上不断探索着,为非遗工艺产品开拓经济价值,扩展知名度。据了解,“黄昌典”毛笔店创办于清朝咸丰年间,在2010年成功入选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级本科生付寒松说:“团队正在通过电商赋能、校园摆摊、把品牌引进校园文创店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黄昌典’毛笔。”除此之外,该团队还以支教的方式,打造研学基地,开设工艺手工课,介绍“黄昌典”毛笔的制作流程和选材,推广“黄昌典”毛笔。他们以“黄昌典”毛笔的文化价值为基,通过提高其经济价值来保护非遗工艺。


 仰望者志愿公益团队合影


 “邂逅非遗,美育传承”团队也以支教的方式推广非遗工艺,助力破除非遗传承困境。“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团队以桂林剪纸、拓印、套印、石刻和石画工艺为调研对象,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手工课程。他们的足迹踏遍桂林,参观了许多相关的博物馆,探访相关非遗传承人,联系社区儿童之家开设公益课程,前后活动多达12次。2022级本科生袁佳鑫说:“探索美育与非遗工艺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开拓美育提升新渠道,是我们团队的目标。”


 “邂逅非遗,传承美育”团队合影

 团队在向非遗传承人学习


在文化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热点问题。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师大学子将继续把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为传承优秀文化探索新道路、注入新鲜血液。


走好振兴之路,守护乡村沃野


寒假期间,有这样一群“师大人”,他们深入乡村,将大学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力量,在田野上书写青春。


走进乡村,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民众想法。为了解广西忻城县为什么会成为广西唯一获得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县城,“忻忻向荣”团队在忻城县展开调研。在走访时,他们了解到忻城县特色产业的现状,也了解到民众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的渴望,“由于缺乏技术、基础设施和强力的市场保障,桑蚕养殖产业的利润波动较大。”2022级本科生陈莉说道,“但忻城县政府也在不断地改进政策,人民群众相信忻城县生态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


 “忻忻向荣”团队合影

 团队在参观丝绸产业园区


“剪映乡村”团队也正在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中学进行实地调研。为了了解学生和老师们的诉求,他们走进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整合当地美育资源,为当地学校量身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美育课程资源包。2022级本科生喻志和说:“后续我们还会带着这个资源包去支教,实践我们的设计成果。”


 团队负责人在探访街坊

 

当印在书上的考点跃出纸面,描述成果的数字呈现眼前,“乡村振兴”从抽象变成了具象——这是八桂童心文化传承队负责人、2022级本科生颜琳涵最深的感悟。寒假期间,他们跟随当地交警大队,到达了乡村振兴的现场。“我们帮助交警给村民送年货,给学生送文具,看到了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是如何落实的。”村里的建筑更漂亮了,老人和留守儿童们获得帮助,村民的笑容更多了……这些都是他们眼中的乡村振兴。


八桂童心文化传承队与村民和交警队合影留念

 志愿者与交警大队一同发宣传单


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一直是师大学子社会实践的初心与目标。青年强则国强,师大学子们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从未停息。


深耕奉献之路,书写志愿精神


奉献社会,不求回报,他们是正能量的传递者。寒假期间,师大人秉持志愿精神,在凛冬中温暖无数人。


“昭平县是我的家乡,我对这方土地有着热忱和向往。我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家乡教育振兴。”作为返家乡的大学生志愿者,2022级本科生蔡开彬组建了广西师范大学“返昭筑梦”支教团队,聚焦家乡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联同多部门开展“石榴籽计划”——社区青少年寒假筑梦研学志愿服务项目,带领学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主题学习、素拓活动和劳动实践。为了实现对家乡青少年的长期服务,他在支教中还设有“建档追溯”环节,让其可视化反馈教学服务成果。于蔡开彬而言,这次社会实践最让他感动的是学生的热情反馈。活动结束后,他收到了孩子们手工制作的花束。志愿服务带来的精神满足是无与伦比的。“这一份心意比包装精美的花束更加珍贵。”


 团队成员在青空间开展常态服务

 小朋友用毛笔书写《三字经》选文


为帮助更多乡村中小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我校“数学课栈”团队从2017年开始为“圆乡村孩子爱上数学的梦想”发起“圆梦计划”公益助学活动。目前已开展了16期,涉及20多个省市,志愿者达15000+名,志愿累计时长160000+个小时,参与家长20000+名,为8000+名乡村孩子数学学习进行答疑解惑。本次寒假开展的“圆梦计划”再创新功,参与人数再创新高。2022级本科生文姿凝是这次“圆梦计划·暖冬行动”冬令营的负责人,也是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因材施教,努力让学生在答疑活动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她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上个学期的答疑结束后,文姿凝的学生骄傲地告诉她,自己数学考试考了100分。那一刻,无与伦比的自豪感涌上她心头。“这是我作为志愿者最幸福的时刻。”


 “数学课栈”团队合影


“志愿服务其实是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的有机结合。”秉承志愿精神,2022级本科生晏璎和其他队员成立了绘画大系•圆梦传承志愿宣讲团,在广西的多所小学开展志愿宣讲活动,为中小学生普及中国古代绘画知识。他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绘画展览等多样形式进行宣讲,让同学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同时提升创造力。“这不仅是对学生的美育,也是对宣讲人本身的美育。”于她而言,参与这次志愿服务活动开阔了她的视野,提高了她的专业知识水平。


 绘画大系·圆梦传承志愿宣讲团与学生合影留念

 绘画大系·圆梦传承志愿宣讲团正在与学生互动


在寒假志愿活动中,师大学子收获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在未来,师大学子也一定会继续奋斗在志愿服务前线,打造广西师大志愿者品牌形象,以青春书写志愿精神。


一堂生动实践的“必修课”,一份“热辣滚烫”的实践答卷……师大学子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着青春接力,在奋斗中展现着青春姿态,书写了时代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