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攀登计划】【科研活动月】第八届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在桂林举办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文/李强谊 张瑞 图/张瑞 一审/伍先福 二审/张海丰 终审/陈国华 日期:2025-11-18 点击:31
2025年11月15日—16日,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广西高校数字赋能经济发展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八届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亦是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20周年暨MBA办学1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树祥教授,以及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韦倩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回顾了经济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实践中的演进脉络与时代价值,并对论坛的深入交流与成果寄予厚望。
论坛设置四大主题报告环节,聚焦制度变迁、文化治理、技术适应与国家创新等核心议题,呈现了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思想深度。主题报告一聚焦“制度变迁与中国实践”,由《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增刚教授主持。贵州大学洪名勇教授系统解析了农地流转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司长胡德巧研究员则立足中国实际,明确了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基础性地位。主题报告二聚焦“制度文化与治理效率”,山东大学魏建教授提出制度互补与文化协同演化的初步构想,为理解多元制度形态提供了新视角;中山大学徐现祥教授则从政府行为信号传递与公众感知角度,深入剖析了治理效能的可感知机制及其规模效应。主题报告三围绕“历史制度比较与技术变革”展开,广西师大经济管理学院戴其文教授担任主持。广西师范大学郭熙保教授以苏联农业集体化为镜鉴,揭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启示;湘潭大学韩雷教授从制度互补与技能匹配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对组织形态与就业结构的影响;复旦大学寇宗来教授则结合行为经济学,探讨“有限理性”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融合路径。主题报告四聚焦“制度绩效、国家能力与创新发展”,浙江大学潘士远教授从人事制度与人力资本配置角度,分析了事业单位改革对创新体系的激励作用;北京大学席天扬副教授则以清代地域治理为案例,探讨了历史制度对国家能力建设的深远影响。
论坛设立六个平行分会场,分别围绕“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制度与金融发展”“制度与绿色发展”“制度与高质量发展”“制度与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以及“制度与投资和创新”展开深入交流。《财经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宏观质量研究》《江海学刊》《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月刊》《制度经济学研究》等知名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并参与研讨,众多学者就制度与当代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为期两天的论坛汇聚了全国制度经济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展现出中国制度经济学研究日益增强的现实关怀与理论自觉。论坛成果充分表明,制度经济学并非书斋中的抽象推演,而是扎根中国实践、回应时代命题的重要分析工具。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今天,制度创新与理论建构相辅相成,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学界对制度与发展关系的理解,也为未来中国制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思想资源。
(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树祥教授致辞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韦倩教授分别致辞

会议现场

《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增刚教授主持主题报告一

主题报告一嘉宾:洪名勇,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主题报告一嘉宾:胡德巧,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司长、研究员

主题报告二嘉宾:魏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人文期刊社
社长、《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主题报告二嘉宾:徐现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

主题报告三嘉宾:郭熙保,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主题报告三嘉宾:韩雷,湘潭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主题报告三嘉宾:寇宗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题报告四嘉宾:潘士远,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经济学院教授

主题报告四嘉宾:席天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平行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二)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