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广西日报》关注报道我校研发的“师范生教学技能AI测评系统”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5-11-12 点击:10

11月12日,《广西日报》第009版以“AI当导师,破解师范生教学评价之困”为题,关注报道由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陆声链教授团队研发的“师范生教学技能AI测评系统”。

 

该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微格教学中评价笼统、指导不足的难题。系统自试用以来,已服务校内千余名师范生,完成近2000次测评,其评价结果与专家评分高度一致,验证了科学性与可靠性。目前,该系统已入选“广西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正逐步成为师范生培养的数字基座,推动教师教育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化培养模式,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AI当导师,破解师范生教学评价之困

 

“你的课件做得挺好看的。”


“普通话挺标准的。”


“板书很工整。”


这些话,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石书琴同学在过去几年的“微格教学”训练中听得太多了。她和同学们常常陷入一种“互评困境”:大家互为“学生”和“老师”,碍于情面和专业局限,评价往往流于表面,无法触及教学的核心。


“我们都知道对方尽力了,但那种‘隔靴搔痒’的评价,对教学技能提升的帮助非常有限。”石书琴回忆。


然而,最近一次实训考核后,她的指导老师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你这次课的教学目标落地性,比之前强太多了!”这一蜕变,源于一位“AI导师”的介入——由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陆声链教授团队研发的“师范生教学技能AI测评系统”。

 

1 就像诊断课程的“CT机”


传统的师范生技能训练,高度依赖指导教师的人工观察与评价。


“一位导师往往要指导数十名甚至上百名师范生,很难对每个人的每次试讲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细致观察。评价标准也因教师经验而异,主观性强,难以保证公平和科学性。”一位教师坦言。


师范生教学技能AI测评系统的研发正是为了破解这一困境。


“这套系统就像一台诊断课程的‘CT机’,它的‘眼睛’能捕捉到授课者自己都未察觉的细节。”陆声链教授介绍,系统通过教室内的摄像头、麦克风记录的讲课录像,结合师范生上传的教案等文本资料,全方位采集课堂教学数据。随后,集成目标检测、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AI技术,对试讲过程进行一场“CT式”的扫描。


“它不像人类会疲劳,也不会受主观偏好影响。”一位项目核心成员告诉记者,该系统甚至能精确分析教师的眼神聚焦点,判断其是否与学生有眼神交流;能通过语音分析,指出语速过快、语调平淡、口头禅过多等问题;能深入教学内容,评判其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等教学目标的贴合度。


石书琴对此感受极深:“上次我讲‘多媒体教学设计’,自我感觉良好。但系统在测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软件操作,偏离了‘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核心目标,系统建议我将‘讲授’改为‘学生边学边练’。这种一针见血的诊断,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2 并非冷冰冰的打分器


测评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改进。


团队成员介绍,该系统的一大突破在于,“它并非冷冰冰的打分器,而是一位智慧的教练”。基于结合海量学科知识微调的大模型,让系统能为每位试讲者生成量身定制的教学技能提升建议和训练方案。


“有一次它指出我在‘阅读课’上语速偏快,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并建议我在问答环节通过提高语调来增强互动感和鼓励性。这些建议非常具体、可行。”该校外国语学院的严舒然同学分享了他的体验,作为英语师范生,课堂用语的规范性和语调的节奏感至关重要。系统会从普通话、口头表达、语速、语调四个维度给他打分,让他能充分改进自己的课程。


此外,系统通过雷达图将用户的历次试讲表现可视化,形成了清晰的“成长轨迹”。“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维度的进步曲线,也能迅速定位当前的薄弱环节,实现精准发力。”陆声链表示。

 

3 有望成为师范生培养的数字基座


系统的公信力与有效性如何?为此,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组织了来自4个不同学科的专家,与AI系统对多组学生讲课视频进行“背对背”独立评分。验证结果显示,AI测评与专家评分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了其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自2024年12月在校内推广试用以来,该系统已服务1000余名师范生,完成近2000次测评。有学校老师表示,这套系统有望成为师范生培养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数字基座。


其影响力更辐射至校外。在贵港市荷城第三初级中学,该系统已投入试用,并助力该校2名教师在2025年贵港市中小学教师教学竞赛中斩获全市决赛第一名、市直学校比赛语文组第一名的佳绩。“AI系统像一面‘客观之镜’,让我跳出自我视角,发现了许多教学习惯中的盲区,对精进教学技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位教师在获奖后如是说道。


目前,该系统已入选“广西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专家评价认为,该系统通过数智赋能,正在深刻改变师范生的训练方式与评价机制,推动教师培养从依赖模糊经验,转向基于证据的精细化、科学化标准,为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报道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11-12&code=009&xuhao=1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