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报道我校学子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凭借“自动分拣机器人-智能投送”项目夺冠。此前,该校团队已在“智能+物流搬运”项目斩获全国一等奖。面对152支队伍的激烈竞争,由四位各具所长的2023级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在五小时封闭决赛中稳定发挥,以2分50秒完成全部任务,成功逆袭。获奖背后是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理论—实践—竞赛”AI育人链的支撑。学院通过系统课程、实战训练与梯队化团队建设,依托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以赛促学,致力于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人才。
现将报道转载分享。
再摘国一!看广西师大学子机“智”夺冠
今年10月,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的赛场上,广西师范大学参与的“自动分拣机器人-智能投送”赛项夺冠。此前,其团队所在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已凭借“智能+物流搬运”项目斩获全国一等奖。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基地长期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育人智慧,更是学校以赛促学、培育创新人才的鲜活实践。
“智”定赛道+科学训战 突围152支队伍
面对152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如何精准卡位、突出重围呢?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指导老师秦运柏带领团队锁定“智能物流搬运”赛项,依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在移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沉淀与资源支撑,团队积累了从早期格斗机器人研发到智能控制项目实践落地的经验,构建了稳定成熟的运动控制技术体系。
“物流搬运机器人的核心逻辑,是在移动机器人基础上叠加抓取、放置功能,现有技术可复用性较高,能降低研发难度与成本。”作为长期深耕电子信息领域教学与竞赛指导的教师,秦运柏老师有着清晰的专业定位,电子信息类专业更聚焦“终端设备”,需要将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轻量化裁剪”,确保技术能在资源有限的硬件上高效运行。
同心攻坚 国赛5小时极限逆袭
“我们四个,少一个都不行。”这支四人团队,各有所长:2023级电子信息(大类)卓越工程师试验班游浩然擅长人工智能算法与代码编写,2023级电子信息(大类)卓越工程师试验班唐哲理精通机械结构设计与路径规划,2023级人工智能专业林卓祥和2023级通信工程专业王于僮负责数据处理与硬件协助。
8月7日,全国总决赛封闭竞技环节开启,这场持续五小时的比拼成为检验团队综合能力的终极战场。当小车稳稳抓起第一个物块,按预设路径流畅完成全部搬运任务,计时器定格在2分50秒时,团队成员瞬间沸腾。“看到它成功抓起物块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焦虑都烟消云散了,只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游浩然难掩兴奋,话语里满是成就感。
“理论—实践—竞赛” AI+人才培养的长效密码
“这次获奖,不是偶然,是我们多年深耕AI育人的结果。”这句话的背后,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一条成熟运转的“理论—实践—竞赛”AI育人链。
在这条育人链上,学院为不同年级学生精准规划成长路径。大一、大二阶段聚焦理论根基,让学生吃透AI应用的底层原理。大三则进入实战进阶环节,70课时的《人工智能综合设计(智能控制)》课程极具针对性,从硬件焊接的细节操作到算法调试的逻辑优化,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
“现在我能独立设计视觉识别系统,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游浩然的感慨,不仅是个人能力的突破,更是学院育人模式成效的生动注脚。
为了让更多学生在竞赛中成长,广西师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构建了科学的梯队化参赛团队,通过“传帮带”机制,保障了AI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同时,学院将竞赛项目深度融入日常教学,积极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让更多学生能接触到前沿技术、参与到实战项目中,真正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高质量教育发展目标。
学校搭建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更是为AI育人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学生创新的“孵化器”。自2015年成立以来,基地已累计培养100余名优秀学生,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0余项,多次跻身全国高校竞赛第一梯队。“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做的作品不仅能在实验室跑,还能在工业场景用。”秦运柏老师的这句话,正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导向。
从理论筑基到实践攻坚,从团队协作到平台支撑,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的AI育人之路越走越宽。未来,学院将继续完善育人体系,带领师生团队在更多高水平竞赛中闪闪发光,培养出更多能扎根行业、解决实际问题的AI领域创新人才。(黄莹、张洺语、张淑婷)

http://gx.people.com.cn/n2/2025/1106/c179462-41403212.html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