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广西日报》第8版以《瞄准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 广西师范大学加速构建“AI+”教育新范式》为题,关注我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的具体举措与实践成效。文章指出,广西师范大学正用“教研应用+协同育人+资源整合”的“师大路径”,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加速与人工智能新生态链接的步伐。
现将文章分享如下:
瞄准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
广西师范大学加速构建“AI+”教育新范式
用人工智能工具做课件、教案,从理论学习到现场实践均有学分……2025年秋季新学期,广西师范大学的大一新生们都选上了一门含“AI量”满满的通识课程。
今年9月起,广西师范大学正式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3门人工智能通识课,在第一学年面向大一新生开课,并创新采用“一课三开”的模块化设计:面向理工类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面向文史类专业开设《人工智能通识与应用A》和艺术类专业开设《人工智能通识与应用B》。
随着人工智能通识课全面落地,一场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范式正在该校加快建构。广西师范大学正用“教研应用+协同育人+资源整合”的“师大路径”,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加速与人工智能新生态链接的步伐。
1 人人皆学:“AI+”在破壁中深度交融
一本契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定制版”高质量教材,是开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金钥匙”:“本书旨在赋能每一位学习者,使其不仅能理解AI的基础知识,更能将这种智能思维作为通用工具,灵活运用于自身专业领域,解决复杂问题,驾驭AI技术,为未来的学术探索与职业发展奠定面向智能时代的坚实基础。”2025年6月,由广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团队编写,李先贤教授任丛书主编的《人工智能导论》正式出版。自此,学校在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方面有了更为具体的指导和依据。目前,该教材不仅服务于本校2025级新生,也被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桂林学院等区内高校选用。
教材建设决定了“教什么”,而新的教育范式主导着“如何学”。这也是广西师范大学构建教育新生态过程中必须答好的核心问题。
在教育学部本学年开设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尝试用AI检索、生成课程学习资源,并根据老师抛出的开放型问题,在课程的各个阶段使用AI提问,协同处理任务问题探究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教师教育学院202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刘雅茹表示:“我希望结课时能熟练使用AI整理学习成果,最终自己训练一款适配课程学习相关的智能体。”
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布局AI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缩影。在“解题”过程中,该校开启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课程建设新模式。2025年9月末,“智能传播”“智能教育”“智能影像艺术”“数智生态环境技术”“数字创新与创业管理”等多学院(部)“人工智能+”微专业获学校批准立项,从专业布局切入,为培养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才铺垫基础。
2 时时可学:“AI+”在量变中引发智变
“我已经使用这个系统3个月了,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训练模式!现在我根据系统得出的数据,针对性改正动作,训练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体育与健康学院学生张昊是学校自主研发挺身式跳远自动测评系统的深度使用者之一。该系统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陆声链教授团队基于先进的深度学习目标识别和追踪技术,为学生田径训练和教师课堂教学等应用“智能定制”纯视觉解决方案。
培养“未来教师”成为广西师范大学加快师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从教学技能着手,该校整合人工智能团队专业力量,研发并应用了“师范生教学技能AI测评系统”。该系统基于课堂教学视频、语音、教案、教学大纲等多模态数据,提供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式分析、语言表达分析等功能。“这个系统曾指出我讲‘阅读课’时语速偏快,还建议我在问答环节提高语调增强互动感。”在该系统的训练和建议下,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师范类)学生严舒然刚刚完成她的师范专业模拟课堂展示,并顺利通过了中期教学技能评估。
“科研创新+实践训练”是广西师大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一组亮眼成绩单成为这份实干的注脚:宋树祥教授与企业紧密合作,成功主导多项智能系统研发项目,如移动支付智能卡芯片、MEMS光开关芯片等,相关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夏海英教授团队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突破,与桂林优利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智能尿液分析系统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领域,其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在多项国家级A类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学科竞赛中表现卓越,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等赛事中,夺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超120项。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企业”协同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人工智能学院举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专题研讨会;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校企合作交流座谈会”;举办AI双创人才培养合作研讨会,与百度集团共建松果AI人才实践基地……广西师范大学正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在系统化工作的“量变”中,转化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型AI人才培育的关键“智变”。
3 处处能学:“AI+”在聚势中乘风出海
作为扎根八桂、辐射东盟办教育的高校,广西师范大学正积极“乘风出海”,拓展数智赋能的“新赛道”。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持续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开展文化出版,创新传播成果持续涌现:携手权威机构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实验室;今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深度参与建设的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语料库(一期)和“中国—东盟AI多语种职业教育课程平台”亮相东博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正式集成近100亿字珍贵古籍文献“天禄云枢数据库”平台;自主研发设计“书天堂”AI新阅读平台,创新性地使用“数字人技术+AI大语言模型微调+向量数据库+敏感词检测”,实现“一书一库”功能。
投身这场人工智能与文化交流的跨境之旅,这既是广西师范大学的特色优势,更是其时代使命。从赴越南高校开展AI领域合作研讨并签署合作意向书,到组织越南师生AI主题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暑期研学;从培养东盟硕博留学生,到支持举办东盟基础教育研讨会,再到积极搭建服务中国—东盟技术转移的高校知识产权智能体群……广西师范大学AI赋能区域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新范式正在持续升级,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图片由广西师范大学提供)
报道截图:

报道链接:
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5-10-28&code=008&xuhao=4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