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国际出版周报】关注报道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首期成果 我校出版社贡献重要力量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5-09-23 点击:10

近日,【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国际出版周报】关注报道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首期成果在第22届东博会上正式发布,我校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在多项核心成果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发布的众多成果积极践行“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致力于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枢纽,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将报道转载分享。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首期成果亮相东博会

 

9月19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首期成果推广活动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现场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语料库(一期)、中国—东盟AI多语种职业教育课程平台、算力惠普东盟“双百”活动、中国—东盟科学教育AR学习平台四项重要成果,签订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了基于技术赋能和知识服务的主题分享,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搭建起文化交流与创新产业合作的新桥梁。

 

大会发布的项目成果涵盖算力技术、文化传播、教育合作等多个板块。在算力技术方面,九章云极(DataCanvas)推出的“百校百企”普惠计划联动区域算力枢纽,凭借自主创新开创性定义算力单位(DCU),为面向东盟开展数字出版传播提供坚实基础。在文化传播方面,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建设的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语料库(一期),覆盖越南语、泰语、马来语等东盟10国8种官方语言,语料体量超500万句对,建成覆盖东盟主要语种的平行语料库。所有语料均源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智慧丛书》等权威内容,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持。在教育合作方面,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三节课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国—东盟AI多语种职业教育课程平台,依托三方优势实现了资源的深度融合。此外,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中国—东盟科学教育AR学习平台为东盟青少年用户提供了三维立体的科学知识内容呈现,平台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包含超过1200个课程知识点,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区域联动的发展态势。

 

会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出版、校园教育、职业教育等板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同时,签订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传播与教育创新等关键领域,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合作新格局,共同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据悉,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于今年6月18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新华出版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在京揭牌成立。立足广西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该中心积极践行广西提出的“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致力打造成为面向东盟、辐射全球的出版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与战略枢纽。接下来,该中心将以此次成果发布会为契机,联动各方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传播深度融合,以数字创新助力人文交流,以智能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人民网】报道链接:http://gx.people.com.cn/n2/2025/0920/c390645-41358446.html

【光明日报】报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db66c9c3e0684702aa1b79b83856c31a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截图

【国际出版周报】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oUHagZJjMceP3kq4KNLg?scene=1&click_id=4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