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切面在会议室的空地上多角度旋转呈现,达·芬奇的加农炮零件随着主讲人的动作不断拆解组装,中国—东盟科学教育 AR 交互学习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协作的方式发布……VR眼镜里看到的画面通过大屏幕展现出来,现场观众惊叹“原来知识还能这样学!”
9月19日上午,南宁国际会展中心D区 106会议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在第 22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期间,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首期成果推广活动隆重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语料库(一期)、中国—东盟AI多语种职业教育课程平台、算力惠普东盟“双百”活动、中国—东盟科学教育AR学习平台等四项重要成果,签订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了基于技术赋能和知识服务的主题分享,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搭建起文化交流与创新产业合作的新桥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和版权局局长王晓华,新华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匡乐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扬,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黄中阳,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立荣,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文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李雪,广西广播电视台交通台总监秦娜,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张帆,马来西亚语专家穆罕默德·萨迪克,泰国专家洪佩慧,Modus AI Associate 的拿督陈文岳博士、黄嘉其、徐近华等领导嘉宾,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AI首席科学家缪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汤文辉,中国移动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总监李双佶,三节课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后显慧,十一点零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洪亮等演讲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出版单位、科创企业的负责人、行业媒体代表和国内高校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东盟方面的国际嘉宾参加此次活动。开幕式、主题演讲及签约环节分别由黄文韬、王扬以及田丽丽主持。
发布会上,王晓华、匡乐成、王扬、黄中阳、李雪分别致辞。
王晓华表示,广西积极把握历史机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的指示要求,按照“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路径,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作为广西出版领域的中坚力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联合相关单位成立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首期成果的发布,体现了广西出版界协同各方面向东盟开展出版创新合作的实干精神。接下来,广西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推动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加强智能采编、内容生成、跨语种传播等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水平区域数字出版协同生态;二是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创新成果在东盟出版、传媒、教育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项目;三是深化人才培育,扩大与东盟各国在人工智能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更多青年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施展才华,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广西智慧和力量。
匡乐成表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百行千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新华出版社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发起推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不到半年时间,就取得了首批应用成果,这充分说明人工智能“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规划思路非常具有可行性。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传播是一个值得深度探索的方向,对出版业内容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此次会议发布的语料库等系列成果通过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推向东盟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期待今后有更多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入此次发布的“双百计划”,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工智能赋能百行千业发展共同做出贡献。
王扬表示,“中心”在东盟语料库建设、东盟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学习平台落地应用、东盟科学教育AR学习平台创新推进、算力惠及东盟等多个维度取得了突破,这些成果是加快人工智能+与出版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探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作为中宣部直属的国家级出版科研机构和专业智库,一直致力于产业研究与前沿技术应用探索。在“中心”首期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将继续强化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深化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加强标准研究与人才培养,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伙伴机构为中国—东盟出版传播合作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动创新合作结出更多硕果。
黄中阳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知识生产、传播方式与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与东盟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数字教育、智慧出版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既是愿景,也是必然选择。此次四项重点成果的发布不仅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出版传播实现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更是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有力见证;既是双方顺应数字时代、推动教育文化创新的主动作为,更是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成果。广西愿与东盟各国同仁以此次成果发布为新起点,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共同营造开放、包容、协同的数字教育文化发展环境。
李雪表示,作为属地通信行业央企,广西移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中心建设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为“中心”提供坚实算力支撑与高效云服务保障,助力“中国—东盟”出版传播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深度迈进,开创区域出版合作新局面。接下来,广西移动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技术攻坚,二是深化场景融合,三是共建产业生态,汇聚技术、内容、渠道资源,共同推动中国—东盟出版与文化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黄文韬副书记主持开幕式,他指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首期成果正式亮相,凝聚了各参与单位的心血与智慧,初步展现出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跨语言传播、知识服务等多方面的应用潜力。这些成果的推广,必将为中国与东盟出版传播产业的升级注入新动能,为区域知识流动与文明互鉴提供新方案。
这次会议聚焦中国与东盟在算力、人工智能、教育等前沿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可谓恰逢其时。我们期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高端、专业的交流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分享最新成果,携手探索务实合作路径,为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协同共进注入全新动力,共同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次发布的项目成果涵盖算力技术、文化传播、教育合作等多个板块。在算力技术方面,九章云极(DataCanvas)推出的“百校百企”普惠计划联动区域算力枢纽,凭借自主创新开创性定义算力单位(DCU),为面向东盟开展数字出版传播提供坚实基础;在文化传播上,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语料库(一期),覆盖越南语、泰语、马来语等东盟10国8种官方语言,语料体量超500万句对,建成覆盖东盟主要语种的平行语料库。所有语料均源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智慧丛书》等权威内容,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持;在教育合作上,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三节课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国—东盟 AI 多语种职业教育课程平台”依托三方优势——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内容研发和海外拓展能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学术研究资源、三节课的技术创新支持和联合内容研发,实现了资源的深度融合。此外,基于增强现实 (AR) 技术的“中国—东盟科学教育AR学习平台”为东盟青少年用户提供了三维立体的科学知识内容呈现,平台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包含超过1200个课程知识点,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区域联动的发展态势。
会上,新华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与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广西民族大学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传播与教育创新等关键领域,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合作新格局,共同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会上,汤文辉、李双佶、后显慧、郭洪亮分别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何为?——语料库建设与出版事业价值重估”“AI 赋能百业 注智校园教育”“AI 职业教育:中国经验惠及东盟市场的机会”“AR 科学教育:基于空间计算的未来教室学习平台”的主题分享,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出版、校园教育、职业教育等板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赢得现场的阵阵掌声。
据悉,“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立足广西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积极践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并于今年 6月18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新华出版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中心”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深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致力于打造成为面向东盟、辐射全球的出版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与战略枢纽。接下来,“中心”将以此次成果发布会为契机,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传播深度融合,以数字创新助力人文交流,以智能协作促进共同发展,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活动现场
王晓华致辞
匡乐成致辞
王扬致辞
黄中阳致辞
李雪致辞
黄文韬主持会议
新华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与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广西民族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汤文辉进行主题分享
李双佶进行主题分享
后显慧进行主题分享
郭洪亮进行主题分享
人机协同发布项目成果展示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