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近期,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织“望道研行”暑期实践团赴陕西延安,开展“研心向党践初心 延安薪火照征程”主题研学活动。10余名师生通过“实地探访+沉浸学习+实践感悟”的模式,在历史中追寻精神根脉,汲取奋进力量,以青春之我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一、探寻革命足迹,体悟精神根脉
“望道研行”暑期实践团队深入延安多处革命旧址,在多处承载厚重历史的圣地中追溯红色记忆。在南泥湾的田野与大生产纪念馆中,留存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拓荒印记,团队在此感受革命年代军民携手开拓的奋斗精神;在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历历在目,杨家岭的中共中央七大会址见证了党的重要决策,枣园的油灯下诞生了《论联合政府》等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的光辉著作。宝塔山革命纪念地、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串联起更宏大的历史图景,从革命火种的延续到重大决策的酝酿,从文物展品到场景还原,系统展现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奋斗轨迹。这些红色地标如同鲜活的教材,让团队成员在行走中体悟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精神根脉。
二、重温峥嵘岁月,筑牢信仰之基
实践团突破传统学习模式,以“望道微课”“情景党课”“艺术展演”等多元形式,让红色记忆“活”起来、信仰力量“燃”起来。在文安驿镇知青文化墙下,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李颖以《赓续延安精神,担当青年使命》为题开展“望道微课”,结合历史与现实,让红色记忆成为筑牢信仰的基石。梁家河村的知青旧居与村史馆,记录着奋斗与成长的足迹,原党支部书记石春阳的“望道微课”《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劳动情怀与时代担当》以亲身经历讲述实干为民的故事,让艰苦奋斗的精神具象化。在枣园,成员罗承志以《“为人民服务”的力量:从张思德精神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为题将张思德烧炭的感人故事与当代青年服务社会的实践相联结。红色舞台剧《延安延安》以艺术化手法重现“延安整风”“大生产运动”等历史场景,实践团成员在沉浸式观演中,与革命先辈“隔空对话”,深化对“为谁奋斗、如何奋斗”的理解。
三、汲取奋进力量,勇担时代使命
此次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实地参观“溯源”、微课学习“铸魂”、交流总结“赋能”,推动红色精神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转化。从革命年代的“小米加步枪”到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从南泥湾的“拓荒精神”到梁家河的“实干精神”,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青年“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精神底气。
实践团成员纷纷立下“青春誓言”:教育学部李思瑾同学表示,“要将延安精神融入教育研究,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贡献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纪泽勉同学坚定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专业所学服务乡村振兴,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我校“望道研行”实践团坚持弘扬延安精神,在红色研学中校准青春航向,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未来,他们将带着延安精神的火种,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进篇章!
实践团队聆听第一百一十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
实践团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