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社会服务是新时代高校履行职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8月28日,我校在育才校区召开2025年发展与改革研讨会。本次会议围绕“强化社会服务 助力学科攀登”主题,引领全校上下充分认识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明确方向,研讨谋划新发展阶段的形势和策略,努力以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助力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2025年发展与改革研讨会精神,聚力同心,邀请了部分单位主要负责人紧密结合工作、学习实际,分享学习体会。
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职改办主任/人才办主任赖仿:社会服务是驱动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和核心标志。本次学校发改会以“强化社会服务,助力学科攀登”为主题,恰逢其时。会议深入剖析了学校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充分彰显了学校加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强化学科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国内一流大学新格局的坚定决心。下一步,人事人才部门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锚定社会服务与学科建设等要求,精准引进和培育人才;突出社会服务贡献,优化分类分层、动态跟踪的考核评价与薪酬激励体系;搭建协同平台,联动相关职能部门,精准配置教师资源;系统推进人才引育、机制改革、激励保障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激发人才动能,推动人事管理与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深度耦合,努力营造以服务集人才、以人才强学科的良好生态。
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刘俊秀:今年发改会以“强化社会服务,助力学科攀登”为主题,聚焦社会服务认知、现状、能力诊断以及提升路径,为学校社会服务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指明方向。科技创新是社会服务的核心引擎,我校在服务国家和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肩负重要使命。科技处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从两方面协同推进:一是深化评价改革,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坚持“四个面向”,推进有组织科研,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二是强化支撑,提升科技服务实效。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地方产业发展,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共建与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持续赋能。
社科处处长肖富群:发改会围绕“强化社会服务,助力学科攀登”主题,科研部门需要深度思考。科研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基石,课题、论文、著作、奖项这些成果至关重要。然而,在新发展阶段,仅有这些关起门来的“硬成果”已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将科研的触角更深地扎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将平台搭建、智库贡献、横向课题与成果转化等视为衡量社会服务能力与科研价值的关键新指标。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科研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创新性设计,打破“唯论文”导向,引导教师主动面向地方与行业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产出大成果、培育大学者,真正实现以高水平社会服务反哺一流学科建设,形成学科发展与服务社会相互促进、协同攀升的良性循环新格局。
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黄孝权:学校2025年发展与改革研讨会围绕“强化社会服务,助力学科攀登”主题,强化社会服务是本次发改会高频词、关键词和聚焦点,以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加力助推“学科攀登”,为构建学校国内一流大学发展新格局汇聚力量。作为基础教育部门,无不感到身逢教育改革发展关键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围绕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社会服务,我们将构建集团化办学体系,确立“大学学术引领+附校优质示范+地方协同发展”社会服务模式,建立“课程共建-师资培训-教学督导”全链条服务机制,开发学科优质课程资源包,组建由大学教授与附校名师构成的“双导师团”,建设“教研共同体”等,形成“一核多翼”基础教育社会服务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目标努力奋斗!
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蒙志明:作为学校负责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的部门,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延伸,更是驱动学科攀登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动能。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既定的目标,强化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导向,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环保技术、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五大产业方向,全力构建从科学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孵化到产业对接、商业落地的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政策激励、考核评价等方面改革,充分释放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推动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双向赋能、共同攀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今年发改会以“强化社会服务 助力学科攀登”为主题进行讨论非常重要,也是学校应该加强的方面,校长的报告对此进行了非常深入全面的剖析,也谋划了很好的发展蓝图。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正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人工智能+”为牵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大服务社会力度,把学科攀登尽量落实在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上,为中国式现代化伟业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学校也必将赢得"双一流"建设新的胜利。出版社集团将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落实陈刚书记提出的"出版社二次创业"新要求,推进企业数智化发展转型,进一步擦亮学校文化名片。
法学院院长郭剑平:本次发展与改革研讨会围绕“强化社会服务,助力学科攀登,着力构建国内一流大学发展新格局”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社会服务与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同时分析了我校在社会服务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努力方向。会议一致达成加强社会服务的共识。法学院将借此契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广西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中心、广西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西涉外法律服务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平台,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叶蓓蓓:今年学校发改会的校长报告,围绕学科与社会服务之间的认知、现状、挑战与路径,社会服务支撑学科攀登,学科建设支持社会服务纵深发展。首先,战略规划的全局性。报告从科研成果转化、非学历教育、基础教育办学、决策咨询、文化传承传播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清晰的社会服务战略目标,强调以学科攀登为引领,这一思路令人振奋。其次,师生为本的理念。报告多次提到“以师生需求为中心”,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凝聚共识的关键。人人参与社会服务,把每一个人镶嵌在适合的社会服务板块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第三,创新与开放的姿态。报告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国际化办学等社会服务计划,凸显了学校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担当。在数字化时代,这种开放创新的姿态将为学校带来更多机遇。作为学校一员,我们应积极响应号召,在岗位上贡献力量,助力学校社会服务迈向更高台阶。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海丰:今年发改会围绕“强化社会服务 助力学科攀登,着力构建国内一流大学发展新格局”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学校和学院下一步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应进一步聚焦东盟区域国别决策咨询、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我校区位和人文社科优势,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经管学院将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超规格建设东盟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产出高质量智库成果。进一步优化学院科研评价和职称评审推荐机制,激发学院教师社会服务的内生动力。强化学科专业对接地方政府和产业的能力,全面提升学院社会服务水平。
音乐学院院长周楼胜:社会服务是连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重要纽带。此次学校发展改革研讨会以“强化社会服务、助力学科攀登”为主题,明确学校下一阶段社会服务的具体要求和任务,音乐学院将聚焦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和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舞蹈学科的发展,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一步发挥学院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建设,开展艺术培训、艺术创作、艺术演出等社会服务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服务,助力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展现学科担当,切实为地方文化艺术建设和基础教育提质贡献力量。
化学与药学学院院长陈振锋:今年发改会以 “强化社会服务助力学科攀登” 为主题,这一方向与化学与药学学院的发展诉求高度契合。长期以来,学院在基础研究领域积淀深厚 —— 从核心理论突破到关键实验技术积累,这份扎实的“家底”既是我们多年发展的核心优势,更是向学科高峰持续攀登的坚实基石。校长在报告中深刻阐述的“一流学科需扎根社会需求”的发展理念,更让我们破除了认知误区:真正的一流学科,绝不能困于“象牙塔”内闭门研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使命。面向未来,化学与药学学院将重点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需求的深度协同,持续巩固基础研究优势,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主动聚焦企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瓶颈,以深化产学研用协同为路径,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攻关项目等方式,拉近科研与产业的距离。只有将研究成果切实应用于社会服务中,才能进一步增强我们学科发展的底气,真正实现基础厚实、应用强劲、服务优良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武正军: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五大职能之一,是大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彰显办学特色的核心支点,更是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校长的报告深入剖析了我校社会服务领域的现状,同时为今后学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规划了高质量发展路径。生科院将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引下,着力提升学院社会服务的制度内驱力和项目牵引力,在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评价、乡村振兴技术服务、自然教育资源开发、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及生物教师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和支撑强度,助力学科发展。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院长邹艳丽: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结合学院发展,有如下思考:第一,作为工科学院,我院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就业。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全面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市场竞争力,更好契合企业需求;第二,依托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拓展合作企业数量与范围,通过联合申报项目、承接企业课题及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学科发展支撑;第三,我院专利转化数量虽居学校前列,但单项转化价值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将借助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着力提升专利转化质量与效益,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韦学韬:继教院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窗口单位,有责任做好我校社会服务的排头兵,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认领学校布置的发展任务,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在新发展格局下对人才、科技和管理提质升级的需求,树立大服务观和大发展观,不断强化自身团队凝练学校办学资源优势转化为优质教育服务产品的能力,提高团队干事创业的闯劲和韧劲,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和品牌发展之路;二要有效发力,增强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既要与学校各业务单位协同构建并深耕我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大市场”,又要与各学科单位协同开发校内外联结贯通“学科-人才培养-产业”的培训业务新业态,助力学校构建国内一流大学发展新格局办学建设。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