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厦门大学联合组建 “边链未来” 师生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文/苟轶 万三瑜 图/胡一迪 审/陈国华 谢婷婷 日期:2025-08-02 点击:258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国情教育与青年社会担当的号召,深化对西南边疆地区发展现状的理解,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组建 “边链未来”师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2025年7月27日至8月1日,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接壤的凭祥市(弄怀、浦寨、友谊关、卡凤)及东兴市(边贸互市点、万众国际批发市场)重点区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密集型社会实践调研。
本次调研以 “数字化技术应用与边贸发展和边民收入提升”为核心主题,聚焦数字技术在边境贸易场景落地、边民技能赋能及增收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旨在厘清数字化赋能的现实成效、核心堵点与突破路径,为智慧边关建设提供青年智慧与学术支撑,同时引导研究生在火热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边链未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由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15 名师生组成,在唐礼智、王志勇两位老师带领下,克服南疆七月持续高温酷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学术热忱投入调研。
在凭祥,队员们穿梭于弄怀、浦寨、友谊关、卡凤村边贸点喧嚣的货场与商户之间,蹲点记录通关流程,探访跨境贸易的酸甜苦辣;在东兴,他们深入口岸、互市贸易区,与中越商户、物流从业者、管理者进行多轮访谈。五天时间,实践队累计行程超 800 公里,实地走访凭祥、东兴 2 市 6 个关键社区和村落,收集有效问卷 500 余份,完成深度入户访谈 100 多户。师生们常常清晨出发,日暮方归,汗水反复湿透衣衫,只为捕捉最真实的边境脉动。
调研中,实践队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焦点座谈、文献实物收集等方法,获取丰富资料。
五天的边境行走,丈量的是土地,沉淀的是思考,升华的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苟轶深有感触:“我和队员们穿行于大街小巷,挨家逐户叩响当地居民的家门,通过问卷了解民众真实多彩的心声与经历。实地走访让我们了解到这片土地的经济现状、当地民众面临的困境,也感受到边境不一样的多彩生活。”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万三瑜表示:“穿梭于繁忙口岸,一份份问卷、一场场座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数字浪潮在祖国边陲涌动的活力。这趟边关之行,让书本上的经济学理论在火热实践中变得无比鲜活。我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边境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以及数字技术助力增收、联通世界的生动故事。”
对全体队员而言,这次社会实践远超一次学术调研,更是一堂沉浸式的国情教育课和思想洗礼:亲手触摸历经风雨的界碑,让“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这些宏大概念变得无比具体而厚重;走进边民整洁的家,听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国家推动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在与边民、基层干部、退役老兵的交流中,队员们被他们的坚韧、乐观和家国情怀深深感染,普遍增强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受,用学识贡献”。
据了解,调研团队将把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报告、政策建议专报以及可复制的 “边民增收” 实践案例,为地方政府制定边贸政策和数字基建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师范大学是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高校,此次调研活动也成为两校暑期实践团队深度交流、相互学习的契机,进一步推动了两校学生间学术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
调研现场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