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4日至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学校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无党派人士、台湾教师代表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纷纷通过多种方式收看收听开幕盛况,积极关注两会动态,并紧密结合所在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民革支部主委周楼胜:
2025年全国两会圆满落幕,两会期间民革支部党员深入学习两会精神,高度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围绕教育改革、教育公平、职业教育等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应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建议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通过数字化手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认为,应加快产教融合步伐,推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的技能型人才。此外,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并利用AI技术开发互动式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民革支部党员一致表示,将立足教育本职,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践行两会精神,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贡献民革力量。
民盟支部主委孙小军:
2025年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圆满落幕,此次两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两会针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要团结广大盟员,凝心聚力,切实做到把“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这一方针始终贯彻下去。我们要积极发挥界别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同时要努力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民盟的智慧和力量。
民建支部主委赵瑞娟: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经济领域的核心议题聚焦于提振内需、支持民营经济与推动科技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举措,释放14亿人的消费潜力,缓解家庭生育与养育压力,促进消费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迎来法治化与政策优化的双重助力。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推进、税费支持措施的精准落地,以及“反内卷”竞争政策的深化,为民营企业破除市场壁垒、增强创新动能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作为经济学者,我呼吁进一步强化政策执行效能,以制度创新激活市场与社会内生动力,将民营经济从过度内卷中释放出来,反对过度价格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可持续的繁荣动能。
民进支部主委朱神海:
今年两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新时代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两会所提到的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令我们教师大受鼓舞。今后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破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此外,我们还要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我们将认真学习并积极贯彻两会精神,结合学校“1248”总体发展战略,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履职能力,双岗建功,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农工党总支主委蒙新华:
全国两会圆满闭幕,农工党总支党员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围绕两会热点,结合自身专业,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两会为新时代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专业优势,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两会精神,积极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为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展现农工党人的担当和作为。我们将继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致公党支部主委刘涛:
2024年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这一年间,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组成部分,致公党支部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担当。面对2025年这个“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逐步提升。尤其是报告中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并将其重要性提升至第三位,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我们将持续关注党和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继续深入学习领悟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结合支部成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加倍努力,更好地助力国家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九三学社支社主委陈振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作为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们既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产业创新发展的问题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产生更多能转化的科技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知联会会长徐毅:
作为校知联会的一员,通过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深感新时代赋予党外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论述,为知联会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首先是坚持政治引领,筑牢共同思想基础。知联会通过开展“两会精神进知联”主题活动,组织读书班、专题研讨会,将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与中共二十大精神有机结合,引导会员老师立足八桂大地,在服务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中彰显担当。其次是强化智库功能,提升资政建言能力。知联会致力于搭建产学研用融合平台,充分发挥会员跨学院跨学科交流合作的优势,借助于学校的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基础教育等专业团队,承接政府委托课题,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提案建议;创新“高校+企业+院所”协同模式,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留联会常务副会长肖富群:
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工作实践,破解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难题,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强调“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社区治理平台”,实现居民需求精准画像与资源动态匹配。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托育服务供需失衡等两会热点问题,高校科研工作者需打破学科壁垒。在劳动关系研究中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平台经济中骑手、网约车司机的劳动场景,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在托育服务领域,构建“人口结构—教育资源—城市规划”多维度模型,预测不同区域托育需求峰值,助力政府科学布局服务网点。这种“技术+社会科学”的融合创新,既能深化理论认知,又能产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侨联主席刘玉红: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校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等重大目标,我们归侨侨眷作为学校教职员工的一分子,将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认真学习两会精神,在学校的领导下,坚持敬业爱岗、立德树人,为学校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国将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归侨侨眷将深刻领会这一国家大政的内涵,正确把握时情,为我校、我区的海内外交流,传播正能量尽己之力。
台湾教师王孟筠:
作为一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青年教师,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分。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等举措,让我看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这不仅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真诚关怀,也为我们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保障。从个人经历看,近年来两岸交流环境不断优化,各项便利措施持续推出,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真切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的温暖。作为两岸交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推动两岸青年之间的互学互鉴,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这一表述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两岸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名在大陆高校任教的台湾青年教师,这句话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引发了我的深刻思考。回顾我来大陆工作的六年历程,亲身经历了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从最初的住房公积金、社保医保办理,到现在几乎与大陆同胞无异的生活体验,每一步政策的优化都让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台湾教师的教学资格认证、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政策日益完善,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制度化、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出台,随着两岸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将有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这将为像我这样的台湾青年提供更加稳定、长远的发展前景。我期待着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更多政策出台,使两岸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让两岸青年共同见证和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