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中国文化绘于笔下,诠释中华之美;她将非遗与新媒体结合,用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她将数字化融入社会实践,探寻创新发展新路径。连续三年综合成绩第一,获国家级奖项10项、自治区级奖项17项,3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现已被保送至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她是我校 2024年“校长奖学金”的获得者——设计学院 2020 级动画专业本科生张雨欣。
“创意”+“坚持”,开启动画追梦之旅
出于对艺术和创意的浓厚兴趣,进入广西师大的张雨欣开始与动画结缘。“动画作为一种结合了艺术和技术的形式,能够让我发挥创造力,表达想法和故事。”在学习动画的路上,她多次获得本科生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她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竞赛,在比赛中锻炼学习能力,丰富实践经验。
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众多竞赛中,张雨欣累计获得11项国家级奖项,18项自治区级奖项。《翰墨舞韵》是她在2022年获得的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的作品,这是她首次担任负责人的作品,标志着自己在学术和实践方面的初步探索,同时也是她首次作为队长带领小组成员参加答辩,虽然结果并未达到她内心的预期,但这一过程让她深刻领悟到竞赛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奖项,更在于在实践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
该作品将书法和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两大精髓进行结合,通过它们的相通性来体现汉字的构型理论。“书法是一门需要精准施力、在一笔一画中追求心手合一的艺术,而武术同样如此。武者在挥洒腾转的过程中,杆为脊椎,毫如四肢,展现出闪、转、腾、挪等动作,体现了汉字构造的奥义。”她希望通过练习中国武术、书写中国字,去传承中国文脉、感悟汉字之美、诠释中华之美。
参加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对张雨欣而言是一次宝贵的经历。2023年,随着在桂林龙脊梯田和大圩古镇调研的不断深入,她注意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许多老人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也守望着那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张雨欣以此为设计理念,通过镜头捕捉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用黑白影像的形式来展现他们的孤独、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黑白影像强化画面的情感表达,让观者更加聚焦于人物的神态和细节,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的内心世界。她希望能够通过《岁月守望》引发社会对留守老人问题的思考,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同时也激励着她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她的参赛作品《岁月守望》获第十七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
对张雨欣而言,设计作品就是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她需要进行市场调研、资料收集、创意思考、技术实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锻炼了她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还提高了她的综合素质。她还会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我会确定工作和学习的优先级,将时间分配给最重要和紧急的任务。制定周计划,明确每天的工作和学习目标,合理分配时间。”这也是她平衡学习与学生竞赛的“法宝”。
如今,张雨欣已推免至深圳大学,她选择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作为研究方向,未来,她将续写与动画的故事。
“非遗”+“新媒体”,打造文化传承新篇章
在创新与实践的路上,她结合自身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利用动画和新媒体的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的特点,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2021年,张雨欣和团队成员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脊马海古村落,他们将调研的目光聚焦于马海“非遗”古法造纸。迄今为止,马海“非遗”古法造纸已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张雨欣和团队成员在马海村跟随手艺人实践造纸流程,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融入当地的生活风俗,民族特色、自然环境等展现马海古村落环境的内容,以青年的角度记录讲解马海造纸术。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兴起,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中,马海“非遗”古法造纸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难题,“后期,我们帮助手艺人开通网上售纸平台,利用发布会以及线上平台去宣传《匠心·古法造纸》纪录片,把古法造纸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她说道。最终,她主持的《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技艺的宣传与发展——以马海“非遗”古法造纸为例》的项目获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立项。
桂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22年,张雨欣及其团队成员通过对桂林大剧院、桂林市艺术学校、桂林市辇田尾村等地的调研,对桂剧的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调研,我发现在新媒体时代下,桂剧的受众逐渐减少,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张雨欣和团队成员积极地探寻桂剧的发展道路,不仅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桂剧,使桂剧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还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向海内外传播桂剧,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桂剧。她所主持的《薪火相传,守正创新——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桂剧的传播与发展》项目获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实践项目三等奖。
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路上,张雨欣从未止步。面对文化传承人口老龄化、市场竞争压力大、传统手工技艺流失、意识形态和商业化的影响等困难,她表示,她会继续通过动画和新媒体的方式,以青年的力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数字化”+“实践”,探索服务社会新路径
在社会服务和实践工作中,张雨欣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通过数字化探索发展新路径,用实际行动践行追求。
《一种影视动画可调式数字媒体投影装置》是张雨欣在2023年3月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基于对数字媒体投影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以为用户提供一种方便、灵活调节投影角度的装置,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的初心进行创作。谈及该专利的使用成效,她说:“在观影、演示、展示等场合下,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投影角度,以获得最佳的观影效果或展示效果。”
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也是张雨欣关注的课题。2023年4月,张雨欣以学生一作的身份于《鞋类工艺与设计》发表论文《基于数字化转型下的自闭症儿童绘本设计研究》,并同年开展《基于数字化转型下的自闭症儿童绘本研究》的社会实践项目。“我的创作灵感来自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和对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她注意到传统的数字绘本设计在特殊儿童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决定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儿童绘本发展中的新途径。
在项目中,张雨欣及其团队成员将自闭症儿童绘本与数字化相结合,通过增加绘本的交互性、趣味性、时代性,例如添加音频、视频等元素,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并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时代性,使绘本具备更多的时代特征,更贴近当代儿童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同时注重绘本的趣味性,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互动设计,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和沟通能力。
“我学会了倾听和包容,与自闭症儿童的相处也提升了我的耐心和沟通能力。”不仅如此,她还发现了绘画在自闭症儿童身上有着特殊的疗愈作用。她希望自闭症儿童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压力。
接下来,她将继续深入对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学习,与数字媒体一起,填色属于她的时代“画”卷!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