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视点  深度报道

正文字体:

【躬耕教坛 独秀教师】潘英明:启迪化学智慧,教研相长满桃李



来源: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李映儒 吴佳蔓 覃楠茜 日期:2024-12-16 点击:10

“看到学生成长、成才,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从教二十余载,他对教育的热爱始终如一。他与化学相伴,潜心钻研,已在《Nature》等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心系社会,带领科研团队研制螨腈类杀螨剂,助力广西农作物防治螨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022至202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荣获全国师范类院校明德奖……他就是我校化学与药学学院的潘英明老师。


乐教爱生,关怀每一颗求知的心


长达22年的教学之旅中,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乐教爱生、启志润心的育人智慧一直贯穿潘英明老师的任教生涯。


2001年2月,潘英明老师调入我校,当时有机化学教研室教学任务非常重,他积极从课堂内外两手抓。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失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忽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痛点。而“寓教于乐、以乐促学”正是他医此痛点的“良药”。为此,他在教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四融合六实践八联动”的教学新模式,采用BOPPPS教学法进行教学。


为了将知识点真正落到学生心里,潘英明老师在授课中有很多别具匠心的安排:组织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有机化学知识科普”、鼓励学生向同学们讲解知识点、设计实验让学生实操观察……潘英明老师的课堂总能将复杂难懂的化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的精髓。他曾对学生说:“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打断我,并进行提问,不用担心打断我的思路,我对课本以及要讲授的内容了然于心!”


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操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他注重启发学生们的实验思路和方向。化学与药学学院2022级研究生秦锦涛做带有酚羟基的原料实验时,需要将带有卤素的侧链基团接到酚羟基上,按照类似的反应条件进行操作,但反应结束后没有观察到产物点,多次尝试后实验效果始终不理想。随后在组会中,潘英明老师直接指出:“这个酚羟基的化学环境比较复杂,再加上侧链基团位阻较大,所以较难发生反应,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入某类特殊的催化剂,并且提高反应温度,而且还需要注意加料顺序和加料速度。”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潘英明老师都会耐心地梳理,从中找到问题所在,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让学生透彻地明白实验的问题点所在。


化学与药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武芸杞谈起潘英明老师时笑道:“潘老师面对科研和学生时不同的两种个性,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他的专业魅力,又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面对科学研究,他认真严谨,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要求也十分严格;面对学生,他亲切随和,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潘英明老师是富有仁爱心、责任心的“良师益友”。“我希望能够将自己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专业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化学人才。”


长期奔走教学一线,相继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潘英明老师培养了大批高质量学生,其中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7名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攻读有机化学硕(博)士学位,他用时间和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教研结合,探索教育创新之道


潘英明老师将平衡科研与教学称为“一门艺术”,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始终心怀“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潘英明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从未耽误科研工作的进度。


理论课教学中,他突破创新“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授课方法,引导本科生更好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鼓励学生要密切关注有机化学科研领域前沿方向,还会时常举办有机化学专题汇报活动。在教学中进行“科教融合”,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以赛促学,潘英明老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挑战杯”、广西高校化学化工论文设计与竞赛、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展等各级各类比赛中,他的学生累计获一等奖或金奖共20余项,潘英明老师也曾被评为“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业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思政+化学”这个看似奇妙的组合,被潘英明老师巧妙地融合到教学改革里。作为项目主持人,他承担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任务。谈及这项思政结合的特殊任务,他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要求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中,给我带来了不少挑战。”


那就从学科本身入手!潘英明老师继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他通过深入研究有机化学学科的历史背景、科学精神,社会应用等方面知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有机融合的教学案例和讨论话题,并出版了《有机化学案例分析》一书。运用此教学方式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学也卓有成效。

2023年,他主持的《有机化学》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此外,潘英明老师还主持了多项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工作,包括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生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等工作。


二十余年来,他在 Nature,Chem,Angew.Chem.Int.Ed.等顶级刊物上发表 SCI论文200余篇,已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含面上项目)、广西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广西重点研发计划2项等,曾多次受邀至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50余次。面对累累硕果,他坦言:“同时进行科研和教学确实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极具意义的工作!”

 

强农助教,服务社会守初心


长期奋战在科学研究第一线,潘英明老师深知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在得知广西部分地区柑橘、香蕉、蔬菜等农作物深受螨类害虫如红蜘蛛、茶黄螨等的严重危害,甚至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状况,潘英明老师毅然决定开发出一款高效、低毒的螨腈类杀螨剂,用于保障广西地区的农业生产。


潘英明老师及其团队研究开发的松香手性产品,在药物合成、生物医学材料、手性分离与手性识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松香手性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例如催化剂的选择与优化、化学改性难度等问题,又背负着研发成本高昂等经济压力。他们经过长期、细致的研究与调查,从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市场调整三方面解决难题,突破重重障碍,最终系列松香手性产品成功开发并运用于市场。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这一成果为梧州周边县市的农民脱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系列松香手性产品帮助许多贫困家庭实现了稳定脱贫,减少了返贫风险。使梧州周边县市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带动了近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潘英明老师感慨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积极贡献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满足。”


潘英明老师不仅在化学教育领域成就斐然,更是一位致力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智慧导师。他始终将助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己任,采用“传帮带”的工作理念,通过传承、互助和带动的方式,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倾囊相授,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化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第四期、第五期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的培训工作中,潘英明老师做了题为“如何做一位有魅力的高校教师”的报告,他用诚挚质朴的语言给约600位学员介绍了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提升教师魅力等内容,从教学与研究的融合角度入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同时也介绍了备课、教学设计、课堂讲授、课堂管理和教学反思等方面技巧和注意事项。他带领着学员从教学大纲到教学反思的每一环节中逐渐领悟教育的艺术。期间,他还特别提到了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许多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案例。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如春风化雨,深深浸润着在场的每一位教师。讲座结束时,掌声雷动,学员们纷纷表示深受鼓舞,并从潘老师的讲座中获益匪浅。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潘英明老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富民为己任,将教育家精神融于教学与科研的工作之中,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莘莘学子。


时值教师节这个充满敬意与温情的节日,潘英明老师致以最诚挚的祝福,祝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师节快乐!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