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人民周刊》刊发校党委书记贺祖斌署名文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4-09-04 点击:10

近日,《人民周刊》2024年第15期刊发校党委书记贺祖斌署名文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系统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路径,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实效。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贺祖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战略部署,鲜明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七个聚焦”等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系统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路径,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实效。

 

深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建构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内涵底蕴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这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一个开放式的思想体系,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找准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深厚时代价值,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芒。

 

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在2023年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我们要牢牢把握“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深刻感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努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全面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价值导向和实践路径,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号角,展现出了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的高度契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引领下,新时代文化工作布局有了更加明晰的部署和要求,文化强国建设有了更加宏伟的路线图,充分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蓄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好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文化战线也同样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作用更加不可替代,我们要立足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要求落到实处。

 

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显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时和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文化建设发展好、把文化事业开展好。我们要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强大感召力和推动力。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任务要求,更加主动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持续展现文化战线新气象新作为。

 

充分认识新征程广西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各类文化繁荣多彩、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我们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融会贯通、一体落实,遵循文化建设内在规律,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

 

矢志在文化建设上探索新路径,持续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不动摇。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强保证和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持续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强大助力。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多。推动文化发展,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做党和人民声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持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供滋养。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扩大学术话语权,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

 

深入推动交流互鉴,增强文化影响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广泛深入地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鉴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建设,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中国主张,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培育规模大质量优的文化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想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培育德艺双馨、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土壤,搭建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和创作高地,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努力造就文化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推动文化数字化赋能文化强国建设。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展现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争之地,文化数字化建设也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媒体融合发展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形式多样地展现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使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和传承,推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文化强国建设积淀深厚内涵。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人民周刊》2024年第15期)


报道链接:https://www.peopleweekly.cn/html/2024/ztjy_0904/223420.html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