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2024桂林·长江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4-05-26 点击:52

5月24日,2024桂林·长江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本次论坛由长江教育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主办,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广西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承办。论坛共设有13场主旨报告、3场圆桌论坛、1场学术沙龙,来自全国各地的17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上,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长江教育研究院及其领导下的学术组织和机构在中国教育智库建设、国家教育治理、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贡献,表明广西师范大学愿意以谦虚、虔诚和进取的态度继续推动教育学的发展。他激励青年学者应该汲取、学习前辈们的智慧,相信教育学能够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发挥更大作为,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教育现代化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和关键任务、本次论坛主题的时代前沿性以及长江教育研究院近年来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智慧和力量。


随后,长江教育研究院周洪宇院长和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校长签订西南教育智库建设的战略联盟协议。


论坛主旨报告中,长江教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周洪宇院长作了“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分析”的报告。他综述并解读了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与特征,从投入维度、过程维度、产出维度以及教育可持续发展维度阐述了如何构建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并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朝着建设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阔步前行。


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在“关于教育强国内涵的思考”的报告中从历史角度表明我国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数量型转向内涵质量型。他指出人的个性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主线,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最伟大的意义就是促进未来人的个性化发展,让技术赋能人的发展、赋能教师教育自身的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校长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演进”的报告中认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因源于和合共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因分为优秀传统思想基因、西方主要思想基因和近现代重要思想基因。他指出中国教育现代化有自身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也有自身的历史特征,并特别强调经历百年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已经实现了从“跟着走”“学着走”到“自己走”“一起走”“引领走”的伟大历史转变。


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教授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创世方式与增值行动”的报告中描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创世行动形成的立法、立规、立标、立论、立行的伟大成果,并认为要实现将创新落实到基础教育学校发展中并达到持续增值目标的创世方式为:创式行动的时代站位和反向认知要明确、创世行动的思想方法或思维框架要科学、创世行动的创新实践理论模型要系统。


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在“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探索”的报告中以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结构为引,从考察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思考的世情、国情和民情三个立足点展开论述,强调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陆亭教授在“教育是‘硬’的软实力”的报告中从教育之“硬”与教育之“软”、“规划-建设”中的思想理念、时代“升维”中的教育发展展开论述,他指出教育之“软”体现在短期博弈的直接表现上和经济发展指标的直接显示上,而教育之“硬”体现在长期发展的支撑上、生产力要素的增值上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上。


首都师范大学高书国教授作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重构的价值指向与策略选择”的报告,他提出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认为高科技生产力、高效能生产力与高质量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典型特征,并对未来高等教育布局重构提出了对策建议。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枬教授作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的报告,她从教师角色定位的向度、教师在不同空间的角色定位、教师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方面展开论述,强调要明晰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而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


华中师范大学申国昌教授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征及实施路径”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立足我国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需要,他深度解读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六个鲜明特征,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提出见解,并强调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小微教授在“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内涵与中国样态”报告中指出教育现代化是指“转变成现代教育”,是与教育形态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他把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样态指标划分为服务国家、完善自身、助力成长三维度,并且简要描述了教育现代化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样态。


华东师范大学程亮教授作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教育学建设”的报告。他用“中国”和“教育学”两个关键词来阐述应该如何理解“中国教育学”,提出了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域与思想源,强调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仍需继续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宁波大学张宝歌教授作了“教育强国视域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逻辑”的报告,他分析了教育强国视域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逻辑关系,指出办学体制、考试制度、管理机制、课程改革、校长考评机制会制约教育强国视域下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发展,并提出了教育强国视域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保障政策。


南宁师范大学王屹教授在“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使命宗旨、逻辑理据与行动理路”的报告中认为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使命宗旨包括本体使命、历史使命和政治使命,他从政治、文化、教育及方法理据梳理了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据,并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行动理路,强调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内涵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论坛主旨报告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申国昌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朱晟利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李宜江教授主持。


圆桌对话中,与会学者们分别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回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当下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展望”三个主题进行学术探讨。圆桌对话分别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刘远杰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袁梅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闫若婻副教授主持。


闭幕式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叶蓓蓓教授致辞,她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指出本次论坛学术交流深刻、思想观点先进,丰富发展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对推进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闭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熊西蓓副教授主持。



 开幕式暨签约仪式现场


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校长致辞


长江教育研究院周洪宇院长致辞

   

长江教育研究院周洪宇院长和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校长签订西南教育智库建设的战略联盟协议




 圆桌对话


合影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