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中国人才》关注我校“打好‘人才+’组合拳”的经验做法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作者: 日期:2023-12-25 点击:150

2023年第11期,《中国人才》以《广西师范大学:打好“人才+”组合拳》为题,关注我校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更高视角、更大格局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三项工作,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广西师范大学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通过实施“人才+政策”“人才+培育”“人才+服务”等举措,全力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奋力构筑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和创新高地。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2023年新进教师入职宣誓仪式


“人才+政策”:

谋划人才工作大格局


政策是“指南针”和“风向标”。广西师范大学聚焦人才所需,坚持人才与政策同频共振,补齐人才政策短板,以政策优势打造人才优势,努力为人才发展构建更好政策体系环境。


学校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1+N”系列人才人事制度文件,以评价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评聘、人才引育、放管服等14个领域为突破点,实施与岗位、学科相匹配的多元化、差异化的评价机制,修订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分类分层实施高端人才、创新团队、青年学者培育等人才工程,推出一系列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全面架构起学校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作出全链条制度设计。


学校启动实施“强院兴校”战略,扩大二级学院(部)人事自主权。学院(部)可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求,自主调整人才招聘计划,自主引进优秀博士,对特殊学科、特殊人才实行个性化聘期考核。在职称评审、岗位设置、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一流学科、博士点单位政策倾斜。同时,设立二级学院(部)高端人才引培专项经费。


为推动全校上下形成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共识,汇聚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学校专门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评价与激励保障等方面明确组织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办、财务处等12个职能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协同工作机制。同时,各二级学院(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人才工作纳入学院(部)年度重点工作、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


“人才+培育”:

锻造引领发展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相比东中部高校,学校受地缘优势不明显、薪酬待遇水平不高、发展平台相对有限等因素影响,在引进高端拔尖人才方面一直存在很大困境。为破解引才困境,学校更新人才观念,以实施“优秀人才培育工程”为牵引,推进高层次人才自主培育计划。近五年来,学校自主培养的教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的达到10人次。


学校对标“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为重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才特点,通过“人才+目标+年薪”模式,分类分层实施错位发展人才培育工程,强力推动各层次人才加速成长。


实施“高端人才储备工程”,对科研能力突出、工作业绩显著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育提升,力争将他们培养成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学科领军人才和在教育教学取得重大改革创新成果、业绩突出的高端人才,打造一批有实力竞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后备人选。


实施“创新团队培育工程”,聚焦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战略需求,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建立合作机制为导向,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


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托举工程”,依托“独秀青年工程”“教学新秀”、博士后流动站等,发掘培养稳定支持一批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在教学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极具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前瞻培育未来学科带头人。对特殊学科急需紧缺、“双师型”人才,探索实施“优秀硕士+本土培养”提升模式。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青年人才学术发展指导制度。


“人才+服务”:

营造厚待人才生态圈


服务优,则人才聚、事业兴。做好人才工作,人才服务是关键。学校从创优人才发展“微环境”入手,建强人才服务体系,不仅在满足物质条件上“花心思”,而且在铺就人才成长通道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施岗位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教师岗位特点设置教学、科研等工作考核权重,制定分类评价标准,突出体现教育教学实绩和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实行代表性成果第三方评价制度,注重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实现教师科研业绩多元评价,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项、成果转化等四大类型。鼓励教学、科研团队潜心攻坚任务,设置团队考核目标。对认定为团队任务的,重点考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鼓励团队瞄准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集智攻关,取得创新突破。


优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学校出台《职称评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试行)》《高等学校教师等4个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按教学科研侧重情况分设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和科研为主型、专职辅导员类型评审条件。还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人文社科、理工科、艺术体育类、外语类、学科课程教学论、思政理论课类等多种学科评审条件。对部分类型和学科如专职辅导员、思政理论课、外语、体育艺术学科等实行单设指标、单独评审。


实行灵活的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特别优秀的引进人才可通过相关程序直接认定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业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可申报正高级职称。目前,通过绿色通道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有十余人。


学校持续营造“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浓厚氛围,引导全校上下满腔热情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建立校院(部)两级联动服务机制,实施人才“亲情关怀”工程,主动为人才提供“一对一”全方位服务,对人才需求进行摸底采集、科学分类,量身定制差异化服务方案。


延伸人才服务链条,实施优秀专家健康保障制度,协调落实人才安居、入园入学、家属安置等工作,营造潜心学术的良好生活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化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链条的人才服务网,推进“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实现事项办理从“师生奔波”到“信息跑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教职工的急难愁盼事。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