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至18日,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桂林市举办,年会的主题为“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与教育强国建设”。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指导单位,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史研究所承办,《中国教育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报》、《高等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共同协办。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理事、会员,全国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青年研究者、硕博士生共计200余人参与本次年会。本次年会中举行了“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分会”成立仪式,《共生教育研究》于本次年会创刊。与会代表们通过主旨报告、分组讨论、理事会议、工作报告等形式就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开幕式现场)
17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致欢迎辞,对与会嘉宾、学者和参会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视角和基础,是一个尖端的综合性学术组织。他指出本次年会的主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极其重要,如果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缺少挖掘,就不可能有中国自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最后,他表示广西师范大学愿意为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以及各位学者搭建长久的学术交流平台,并预祝本次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孙杰远教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研究员在致辞中代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本次年会的召开和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对研究会工作及未来的发展谈了三点想法和期望:一是把握定位,中国地方教育史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会要继续在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方面做出成绩;二是抓好协同,重视发挥研究会组织功能,整合相关资源,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服务社会,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以史育人、以志育人,服务国家、社会、区域和学校的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陈如平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将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置于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将教育强国扎根在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根基中,中国教育研究与发展必定会迎来新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表示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分会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新的学术研究共生体的诞生。共生是一种视域和思维方式,以共生思维看教育,教育就是教与育的共生,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教育强国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研究会变得不同。最后,李政涛教授祝愿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华东师范大学 李政涛教授)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高宝立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宝贵资源,对于坚持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促进国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会要抓住机遇,在参与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自觉增强服务强国建设意识,善于主动作为。同时要不断壮大研究队伍,激发研究活力,开展更多扎实的研究活动,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分会团队,为繁荣教育文化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负责人肖富群教授主持。
(中国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 高宝立研究员)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肖富群教授)
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会分会成立仪式上,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宏杰研究员宣读总会同意的批复。随后,现场举行了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分会成立暨《共生教育研究》集刊创刊揭牌仪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高宝立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程天君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王鉴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副总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广汉共同登台揭牌。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宏杰研究员)
(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分会成立仪式)
随后,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分会会长孙杰远教授代表分会的全体同仁向总会表示感谢。他提出,共生是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思维方式;共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分会的成立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强国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高宝立研究员代表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对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分会工作要围绕“政治建会”、“学术立会”、“服务社会”展开,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与协同创新,开展跨学科研究,服务于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并期待分会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主旨报告中,浙江大学刘海峰教授作了“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报告。他从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学科何为、教育史志何为三个问题切入,以科举制为例,剖析了中国教育传统。他强调教育史研究应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实现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参考和借鉴,通过克服传统中的某些局限,更好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浙江大学 刘海峰教授)
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作了“底色·基石·津梁——试论近代教育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报告。他用“底色”、“基石”、“津梁”三个关键词梳理了中国教育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近代教育家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展现了先贤们走向世界、艰辛探索的勇气、智慧和坚守。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格局日益多元化,追思先贤们的足迹、思考他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抉择,将会带来有意义的思想启迪。
(浙江大学 田正平教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作了“根植中华文化沃土,涵养教育家精神品质——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园文化说起”的报告。他指出深厚的儒道涵养,乃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群体的厚重底色。他认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根和魂在于汲取了先师先贤的智慧、接续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借鉴了多元文明的成果。因此,今天我们也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读国学,学习优秀先辈的精神品质,塑造教育家精神与涵养。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于建福教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作了“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传承的现代人”的报告。他认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基于历史,又不能囿于历史,实现教育强国不仅要明确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史志研究者有责任为文明生长创造机会,明确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引导人追求真理,认清曲折复杂的人类文明进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储朝晖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作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文化自信”的报告。他从博大精深的人文学术、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魅力独特的中国艺术、永留史册的名人荟萃、中华民族之“根”和“魂”展开汇报,论述了文化复兴的深刻涵义,最后落脚到教育强国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他指出,要厘清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各种关系。深入思考和把握中国教育的“根”和“魂”,从中国古代汲取教育强国的历史经验,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重铸辉煌。
(中国科学院大学 孟建伟教授)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作了“中国古代教育: 一种弥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在整体上是一种“有形”的教育,却在具体的实践中化为 “无形”。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在逻辑是“形散神不散”,外在表征是“化有形为无形”。他通过论述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阐述了中国古代教育对当代教育之观照。并指出当代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发展的三重境界应以“无形”求“有形”,以“有形”求“无形”,形神兼备,内外相合。
主旨报告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远杰副教授、闫若婻副教授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孙杰远教授)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刘远杰副教授)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闫若婻副教授)
17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强国建设” 这一主题进行学术汇报,与分组讨论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刘复兴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石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项贤明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浙江大学刘正伟教授等展开深入交流与互动。
(分组讨论评议人)
(分组讨论一现场)
(分组讨论二现场)
(分组讨论三现场)
大会交流汇报环节中,《中国德育》刘洁副主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万作芳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覃泽宇副教授先后围绕“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传承教育传统基因、拓展教育传统内容、尊重传统教育特色”、“历史中的教育”等内容进行了分组讨论的总结汇报。大会交流汇报环节由广西师范大学王彦教授主持。
(大会汇报交流环节)
17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发表致辞,对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各位参会代表以及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认为本次年会主旨深邃、组织严谨,专家云集、影响深远。相信在高宝立会长的带领下,通过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和各理事会的协作、各大学和专门机构的加入,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学术影响力会越来越广泛。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高宝立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年会是一场蕴含大情怀、大格局、大追求的年会。不论是年会主题还是与会代表们都体现了对国家战略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深厚情怀。他提出,教育史志的研究要做到经世致用,将学术的智慧贡献到国家、社会与教育的发展中,有了大情怀,才能不忘初心,有了大格局,才能产生不同凡响。他高度肯定了六个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的论坛的发言,并对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闭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相关负责人叶蓓蓓教授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叶蓓蓓教授)
(年会合影)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