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广西日报》刊发我校教师理论文章《以志愿服务推动全民文明素养提升》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3-06-12 点击:10

6月8日,广西日报刊009版 刊发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何广寿教师理论文章《以志愿服务推动全民文明素养提升》。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也是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公民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其文明素养水平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志愿服务弘扬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具有凝聚共识、传播文明,动员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推动全民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以志愿服务推动全民文明素养提升的基础逻辑


志愿服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民文明素养提升提供本源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志愿服务基因,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兼爱交利、修齐治平的精神本质都是济人、利人、惠人,倡导自我的无私奉献、不计回报地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相通之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传统文化又为志愿服务本身注入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对于推动志愿服务成为群众性文明素养提升活动具有时代意义。


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民文明素养提升增加内生引力。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阐述了文明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和行为准则,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主要特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志愿服务更注重于自身参与具象化的实践,在引导群众帮扶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让个人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促使个人对行为的思考和反思,从而不断推动调整个人自身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最终达到“利他与利己、助他和自助、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因此,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外在规范转化为自觉遵循,能够为全民文明素养提升增加内生引力。


志愿服务唤醒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为全民文明素养提升激发主体活力。公民的社会参与不只依赖于社会制度的建设,更依靠公民个体的内在追求。志愿服务的提供者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提供教育、医疗、生活、环保等服务,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影响,带动更多的社会公民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对于志愿者而言,参与志愿服务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志愿服务过程对于志愿者既是一种再教育的过程,也是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影响他人的过程,能不断增强志愿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为全民文明素养提升激发主体活力。


以志愿服务推动全民文明素养提升的实现路径


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行为养成、积极的文明实践,唯有通过全民参与才能让最终效果落地落实。推动全民文明素养提升,其核心在于明确着力点、聚焦落脚点、突出关键点,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将“形而上”的核心理论与“形而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形成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格局,聚力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立体化为民志愿服务体系,努力营造自觉参与、社会认可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氛围,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全民文明素养的提升。


明确着力点,推动形成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格局。应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团结群众凝聚众识,促进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格局形成。首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格修养标准被公民广泛接受,更容易让公民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建立情感认同,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涵,是动员全民参与文明实践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路径。同时,志愿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文明、和谐、爱国等理念,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公众参与文明实践过程中更容易产生价值认同。在统一的认知下进行动员,可以最大限度聚集社会力量开展规模性的文明实践活动。


聚焦落脚点,聚力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立体化为民志愿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开展志愿服务的落脚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从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科学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百姓所盼、社会所需、志愿者所能为原则,为群众提供科学、精准、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立体化为民志愿服务体系,在服务百姓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突出关键点,努力营造自觉参与、社会认可的志愿服务氛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特别是要用好新媒体平台,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广泛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推广志愿服务先进经验,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志愿服务褒奖激励机制,准确及时记录志愿者服务时长,科学对服务进行评价,并根据累计时长和实施效果,给予他们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不断激发志愿者热情,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使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形成良好的正向激励态势,进而营造出全社会自觉参与、社会认可的志愿服务氛围。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文章链接:

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3-06-08&code=009&xuhao=3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