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解放军报以《漓江情深》为题,关注报道杨子才先生与夫人周作女士、儿子杨小涟先生向我校捐赠文物、史料,用心用情助力高校文化建设。
据了解,2022年10月12日,在广西师范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杨子才、周作、杨小涟捐赠文物陈列馆的正式开馆,陈列馆的落成,得益于杨子才先生、周作女士、杨小涟先生的无私捐赠。陈列馆集中呈现了杨子才先生一家捐赠的200余件(套)珍贵文物、史料,包括古代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以及化石、书法、绘画、篆刻、图书、书信等。其中有清代嘉庆“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的书法作品,民国时期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的印章、白崇禧的书法对联等。
现将报道转载分享。
去年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广西师范大学桂林雁山校区,师生们来到刚落成的文物陈列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文物陈列馆的负责人告诉我,这批珍贵文物是原解放军报社总编辑杨子才一家无私捐赠的。
杨子才今年已是93岁高龄,我和他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末,后又在他领导下当过编辑、记者。他的一些新闻作品已成为很多军事新闻专业学生的必读之作。
我和杨老现在同住一个大院,对他一家收藏文物也有所了解。为什么把文物捐赠给广西师范大学?怀着好奇,我特地去拜访了杨老。
杨老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那天,见到我进来,坐在轮椅上的他立刻示意我落座。通过和他以及他的小儿子杨小涟交谈,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这个军人家庭与桂林深厚的渊源以及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杨子才是云南人,1946年参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亲历了塔山阻击战,跟随部队从北打到南。他说,解放桂林时,他们师路过阳朔,遭遇敌人的散兵打冷枪,他的一位营长不幸中弹牺牲。
后来,作为解放军报社记者,杨子才采访报道了边境作战、八六海战、西沙之战,是位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他采写的战地通讯《红旗插上邦迪拉峰》,被许多报纸转载,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进入了大学新闻系的教科书。
杨子才的夫人周作已经去世了。她出生于桂林。桂林解放后,年仅16岁的周作参加了解放军,离开了桂林。她常常感叹:“六十余年走四方,日日夜夜忆漓江。”对于家乡的怀念,萦绕了周作的一生。
杨子才的小儿子杨小涟和桂林也有很深的感情。杨小涟曾在桂林某军校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桂林工作生活了7年。他转业后,依然念念不忘桂林的山山水水。
1987年底,杨小涟从部队转业到中国旅游报社。在报社工作的30多年里,他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市,采访报道旅游景点中的文物古迹。在报道旅游业的同时,杨小涟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藏研究文物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多年来,杨小涟还特意收藏了与桂林有关的名人字画。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才子,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墨宝遗留在民间。杨小涟有幸能够收集到这些文物,他深情地说:“让这些文物回到故乡,是我的初衷。因为,这些文物是属于故乡人民的。”
2019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决定筹办桂学博物馆文物陈列馆,向社会发出征集文物的信息。学校得知杨小涟有捐赠意向时,主动联系了他。杨小涟当即表示愿意捐赠。去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成立90周年之际,杨小涟再次捐出珍贵书画。杨小涟告诉我:“把这些文物无偿捐赠给广西师范大学的决定,父亲知道后极力赞同。”
在捐赠仪式上,《乔梓诗文集》一书也成为亮点。这本书是杨子才和杨小涟父子二人的作品合集。《乔梓诗文集》不仅是一本诗歌合集,也是一部古籍研究、整理作品。他们父子俩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诗咏史,评史说诗,耐人寻味。
那天,告别杨老和杨小涟,回望漓江水畔矗立的文物陈列馆,我深感杨老一家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的品格和心系教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报道链接:
http://appapi.81.cn/v5/public/jfjbshare/?itemid=284_467863&type=3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