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脱贫攻坚

正文字体:

【帮扶十年结硕果,乡村振兴再出发】2012—2022年学校美丽广西、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成果展 ——学校定点帮扶猴背村成果展



来源:新闻网 作者:校派驻资源县河口瑶族乡猴背村第一书记 曹庆,校办、乡村振兴办 王董 日期:2022-12-01 点击:691

编者按


十年帮扶,久久为功。广西师范大学自2012年开始定点帮扶资源县扶贫工作。2012-2022年,学校先后定点帮扶河口瑶族乡猴背村、车田苗族乡黄宝村、资源镇金山村、中锋镇社岭村、瓜里乡瓜里村、梅溪镇坪水底村。外派工作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共计 31 人,着力开展教育、科技、旅游和消费扶贫“四大专项行动”,发挥教育资源、技术、人才和智力等优势,开展多样化的帮扶模式,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套精准高效、协调联动的定点帮扶工作机制,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师人的智慧和力量。自治区从2018年起组织实施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以来,学校已连续四年被评为最高等次“好”,勇夺四连“好”的佳绩。


从“‘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到“精准扶贫”再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帮扶方略,为资源县出计献策,共谋发展。


十载帮扶,情注资江。在广西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资源县向学校赠送帮扶纪念碑及红豆杉90棵,并在雁山校区举行揭牌仪式。“在精准帮扶期间,广西师范大学和派出的所有帮扶人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帮扶方略,为资源县出计献策,共谋发展,投入各种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及时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再次与资源县人民携手同行,共同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号角吹响大地,构建起6个脱贫村的“一村一品一特色”产业格局,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揭牌仪式上,资源县充分肯定了我校十年帮扶成效。

“至臻至善,共赴康庄。斯恩斯德,勒石以彰”,巍然屹立的巨石,笔墨深情的诗词,这既是资源人民感恩广西师范大学的心意表现,也是广西师范大学帮扶资源县十年征程的缩影。


为充分展现2012-2022年学校美丽广西、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成果,特开设“帮扶十年结硕果,乡村振兴再出发”专题,通过采用图文并茂和数据对比的形式,集中展示这十年间,学校定点帮扶成效。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 学校定点帮扶猴背村、瓜里村、金山村、黄宝村、社岭村、坪水底村的工作成果展从即日起在学校融媒体平台陆续推出,讲述十年间这些乡村的发展故事,共同见证广西师大书写的新时代精彩答卷。


【帮扶十年结硕果,乡村振兴再出发】脱贫致富铸就辉煌 乡村振兴久久为功

——学校定点帮扶猴背村成果展


“猴背百姓苦又苦,三分耕地七分林。

成年累月勤劳作,没得吃来没得穿。

路不通畅多受阻,雨天行路一脚泥......”

这首山歌就是当年猴背村贫困落后的真实写照。


河口瑶族乡猴背村位于资源县南部、河口瑶族乡西南部,距河口瑶族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南面与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接壤,西北面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交界,东西面紧邻河口瑶族乡葱坪村。该村地处高寒地带,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其中蔡家组海拔达900米。全村共268户986人,下设4个片区17个村民小组。该村土地总面积为2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0亩,人均耕地0.67亩。受自然条件制约,再加之长期的交通闭塞,猴背村2015年之前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近一半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十年来,学校向定点帮扶猴背村派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 5人,学校着力打造教育、科技、产业和消费帮扶“四大专项行动”,发挥教育资源、技术、人才和智力等优势,在猴背村开展多样化的帮扶模式,为猴背村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向猴背村定点帮扶资金(项目)总投入(含无偿、有偿和物资折款)共计人民币500多万元;开展消费帮扶采购与销售总额达200余万元,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图为2019年10月17日,学校到定点帮扶资源县河口乡猴背村召开校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扶贫工作现场办公会

图为2021年10月8日,学校党委赴资源县车田乡黄宝村召开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暨集体现场办公会合影

图为2021年5月8日,猴背村向学校献上感谢锦旗

师大派驻猴背村第一任第一书记苏威(2012年4月——2014年4月)

【原驻村第一书记苏威感想】我是学校第一任派驻到资源县猴背村第一书记,回首驻村时光,一幕幕难忘的“第一次”是我珍藏的回忆,让我感受良多,也为我人生道路上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是第一次驻村,但我肩负学校使命,以“‘驻’得下来、‘想’得出来、‘做’得好来”作为目标,树立“全心全意为民”的工作理念,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深入调查了解本村实际,结合自己工作经验,制订了本村发展方案,为当时猴背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的另一感受,农村是个历练人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要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就一定会把工作做好;我也相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坚强的后盾单位支持和一届届驻村干部的努力和付出,猴背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师大派驻猴背村第二任第一书记李志勇(2014年4月--2016年4月)

【原驻村第一书记李志勇感想】挂职让我毕生难忘,实情实景映入眼帘。2014年4月23日,我去猴背村挂职报到第一天,正值春季,经常下雨,乡村公路塌方严重,当时送我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去学校帮修建的大花溪桥看看,可是从公路下到桥面的山路太陡峭,坡度超过35度,乘坐的中巴车无法下去,第一次到猴背村这里的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我驻村指明了工作方向“要致富,先修路”,驻村的两年期间,紧紧围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为目标,经过几届驻村第一书记的努力,如今猴背村实现了村寨路路通,村民出行便捷了,村寨通路变成了村民的“幸福路”,让村民走向富裕也是我人生中莫大的幸福。


师大派驻猴背村第三任第一书记廖思伦(2016年4月--2018年4月)

【原驻村第一书记廖思伦感想】于我而言,“扶贫”不止于一份工作,也不止于一项事业,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和心灵的归宿。我,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回到乡村,既是回到记忆中,也是现实中的故园。两年的猴背村生活,与猴背村人民心心交融,在猴背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蜕变,理想的坚决践行,心灵的深度洗礼。

师大派驻猴背村第四任第一书记钟景清(2018年4月--2021年4月)

【原驻村第一书记钟景清感想】驻村三年余,猴背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我成为了猴背村的荣誉村民,这是我一辈子引以为豪的荣光。三年来,我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同心同德筑牢组织战斗堡垒,披星戴月搞产业,栉风沐雨抓建设。驻村经历,让我深刻领悟了“人民至上”的内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教会我在工作上要有勇挑重担,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不畏劳苦的拼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韧劲;务实笃行,行稳致远的干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鼓励号召青年学生投身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师大派驻猴背村第五任第一书记曹庆(2021年4月--至今)

【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曹庆感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我走在猴背村一条条乡间小路上,当我走访了一户户村民,当我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我倍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作为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我将努力带领猴背村以“建设独具瑶族特色山水魅力村庄”为目标,聚焦建强村党组织、聚焦提升治理水平、聚焦推进强村富民、聚焦为民办事服务,锚定乡村振兴总目标持续发力,打造 “新产业、新生态、新文明、新治理、新生活”的“五新模式”农村,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强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十年来,学校与猴背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结对共建+党建品牌”发展模式,创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11个基层党组织与猴背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共建,后盾单位40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17个村民小组并联系38户脱贫户。通过“党建+业务”的互动模式,如派送农业专家下乡、送资送智下乡、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等推动乡村振兴。在结对共建的帮扶下,猴背村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猴背村党支部属于三星级党支部,共有中共党员52名,总共带动了87户脱贫户发展百香果、生猪养殖、杉木等产业,扎实推进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图为2022年7月11日,学校赴猴背村开展“十事实办”结对帮扶乡村振兴行动

学校通过党组织共建模式、结对帮扶制度推动猴背村党支部星级化党组织管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如今,猴背村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主线,以“标准规范提升”为重点,全力打造“金色田园.猴背先锋”党建品牌,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推动基层党建提档升级,切实把猴背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努力打造成为高标准星级党组织。


创新精准脱贫理念,摘掉贫困的“帽子”  

十年来,猴背村坚持规划引领, 统筹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坚持因村因人施策, 保证脱贫措施精准、脱贫效果精准;扭住增收这个核心, 多条途径促进贫困群众和村集体增加收入;改造危旧房,优化人居环境, 创建四好新村, 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美丽、舒适的房屋;发展公共服务, 增加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脱贫;创新实施金融扶贫、百企联百村, 强化督查考核评估, 凝聚起强大工作合力。2012—2015年,学校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目标要求,积极整合资源,有步骤、有序地抓好定点帮扶工作。派驻村第一书记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法识别贫困户,坚持“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确保公平公正。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感召下,在脱贫攻坚时期,猴背村实现全部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5.8%降至0.0%,2019年猴背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圆满的完成了脱贫任务。



图为2019年,学校开展一对一结帮扶,入户走访路上

图为2022年7月11日,学校开展一对一结帮扶,校领导入户走访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学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继续实施“校领导挂点、二级单位包村和帮扶动态监测户”的帮联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构建起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百香果产业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找到致富的“金钥匙”

2012年,猴背村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展百合种植产业,资源县在猴背村建立了百合种植示范点,采用“资金+技术+销售”的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注重销售对接,重点发展百合种植产业,当时百合种植已经成为猴背村的标志性致富产业。

图为猴背村百香果产业发展经过艰难创业期(2019年8月拍摄),如今产业发展已形成市场化(2022年8月拍摄)

 图为猴背村以前老的大洞教学点(2017年拍摄),现变成猴背村新的百香果供销中心(2022年10月拍摄)

学校派驻猴背村第一书记曹庆带领村民采摘百香果

在产业迭代发展和市场宏观调控过程中,猴背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起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百香果产业,现已建立起4个百香果种植基地共300多亩,年总产值可达300余万元,建成了百香果供销中心、合作社基地、打造了集产业、休闲、旅游、生态为一体的“金色田园猴背先锋”百香果田园综合体。

图为2022年10月20日,猴背村百香果园竣工揭牌

2021年10月14日,学习强国宣传报道猴背村百香果产业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打下富奔小康基础

猴背村大花溪片区的罗家生产小组是村委最后通水路的地方。这里世代居住着近20户瑶族同胞,在2015年通砂石路之前,都是过着肩挑背扛的艰苦生活。“以前村里没有通公路,家里用的米和盐都是要肩挑进来的。”村民罗美玉虽然年近百岁,但身体依然硬朗,思路清晰,回忆过去80多年的肩挑背扛的生活仍唏嘘不已。罗家生产小组是猴背村最偏远的村子,以前没有通路的时候,村民到河口集镇赶圩需要走40里的山路。“那时候我们天还没亮就出发,到家的时候天已黑了。”罗美云回忆说。


如今,猴背村不仅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而且也通水通光纤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图为猴背村以前空地(2018年9月拍摄),现在已建成新村委和村级产业园(2022年7月拍摄)

图为2018年11月猴背村大花溪铺设的砂石道路(2019年10月拍摄),如今大花溪变成水泥道路(2020年8月拍摄)

图为2018年5月23日,学校资助猴背村大花溪道路建设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构建更加和美乡村

除了大力发展百香果产业外,猴背村还在乡风文明上做文章。近年来,在师大后盾单位的帮扶下,猴背村结合民族节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在村里树立模范,让村民学习,树立尊老爱老的良好村风村俗;组建民族文艺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在基层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用民族文化凝聚人心;以农村书屋和廉政食堂为载体,制定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全体村民的思想修养、文化内涵、道德修养以及遵纪守法意识。如今,猴背村已获评自治区乡风文明示范村。

图为猴背村以前老村委大楼(2019年10月拍摄),现在改造成新的产业合作社基地(2022年10月拍摄)

图为2021年7月22日,学校资助猴背村廉政食堂建设

“这些年在师大的帮扶助力下,我们村是一年一个新变化,猴背村的每条道路都留下了师大人的身影,每一户脱贫户家里都有师大人的关怀。如今,我们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风文明示范村,经常有电视台的新闻媒体来宣传报道,非常感谢广西师范大学一直以来对我们猴背村的关心和帮扶。”村支书李林说道。


图为2022年10月20日,猴背村举办第三届百香果丰收节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此外,师大结对帮扶猴背村十年来,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探索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中来,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大力实施教育帮扶工程。学校二级单位到猴背村西冲小学开展了“宝被计划”、“小小书屋进苗乡”、“艺起成长”、“粉笔头”、“科普进校园”、“蓓蕾行动”、“百灵鸟乡村音乐训练营”等教育帮扶项目10多个,开展了50批次乡村支教、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教育帮扶活动,以“大手牵小手”的形式建构“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以教育振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图为2021年11月30日,学校赴猴背村开展教育帮扶项目

图为2021年12月16日,学校师生到猴背村西冲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图为2020年6月12日,广西师大音乐学院、河口乡完小、猴背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小手拉大手”乡村音乐教育体验课


如今猴背村已逐步形成了“新产业”“新生态”“新文明”“新治理”“新生活”的“五新”农村良好局面,这是猴背村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胜利,也是师大和猴背村紧密努力的胜利。脱贫致富铸就辉煌 乡村振兴久久为功。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踔厉奋发、勇毅笃行,以雄健的精神闯关夺隘,我们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附注:《十载帮扶  情注资江——广西师范大学帮扶资源县铭记》

十载帮扶  情注资江

——广西师范大学帮扶资源县铭记

 

十载帮扶,情注资江。

深山结对,倾尽力量。

六村驻点,频献良方。

发展产业,黄宝现场。

实践基地,金山果香。

瓜里生态,稻渔种养。

社岭猴背,专家同堂。

宝被计划,坪水温床。

苗瑶书屋,知识海洋。

蓓蕾行动,呵护健康。

百灵鸟鸣,艺起成长。

消费义卖,特产上网。

电子商务,国家立项。

汗洒沃土,善美呈光。

乡村振兴,重任担当。

派驻队员,荣誉红榜。

独秀九秩,师道弘扬。

盛世筑梦,春风和畅。

至臻至善,共赴康庄。

斯恩斯德,勒石以彰。

 

中共资源县委员会

资源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注释:

 

1.十载帮扶:指从2012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开始在资源县开展扶贫帮扶项目。至2022年,恰好十年时间。

2. 六村驻点:指广西师范大学派驻资源县的金山、社岭、坪水底、瓜里村、黄宝、猴背等六个村。六个村在广西师大帮扶下,如期脱贫。

3.黄宝现场:2021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专门赴黄宝村召开乡村振兴工作现场办公会,出谋划策献良方,现场捐赠260万元。

4.实践基地:2022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将资源县资源镇金山村定为该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助力当地有机罗汉果生产。

5.稻渔种养:指广西师范大学引导资源县瓜里乡瓜里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绿色产业,探索党支部建强、村集体壮大、农产品畅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6.专家同堂:2021年12月,广西师范大学西部乡村振兴研究院首个乡村振兴调研基地在资源县挂牌。学校派出历史、设计、旅游规划专家到中峰镇社岭村、河口乡猴背村等地开展了旅游项目调研论证服务,全力推进资源县“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

7.宝被计划:指2018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特意给高寒山区梅溪镇坪水底72名住校留守儿童捐赠发放价值为21700元的“温暖包”。

8.苗瑶书屋:指广西师范大学星愿桥公益团队在资源县五排民族地区开展的“小小书屋进苗瑶乡”系列活动。旨在改善当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阅读环境。

9.蓓蕾行动:指广西师范大学在资源开展的致力于呵护未成年女孩健康成长的公益性活动。

10.百灵鸟鸣:指广西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发起了“百灵鸟在歌唱”行动,主要利用节假日,到资源县乡村学校开展“百灵鸟乡村音乐训练营”音乐教育。

11.艺起成长:指广西师范大学在资源县实施的《“艺起成长”艺术启蒙家园》项目。

12.消费义卖:广西师范大学建立的教职工消费帮扶特产义卖群,每年为资源县帮扶村销售农产品700多万元。

13.电子商务:广西师范大学帮助资源县申报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并获国家2000万元经费支持。

14.荣誉红榜:广西师范大学连续3年在自治区中区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被评为最高等次“好”,荣获集体、个人荣誉称号或奖励达到30多人次,红榜表彰3次。

15.独秀九秩,盛世筑梦。出自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庆邀请函》句。独秀指广西师范大学总部(桂林王城校区)之独秀峰。

16.至臻至善:出自广西师范大学之“独秀精神:弘文励教 至臻至善”句。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